天才思維解密3:非凡能力來自何方
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心理學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1978年諾貝爾獎得主)和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試圖通過研究專家的記憶局限性來更好地洞察專家的記憶能力。按照德赫羅特的研究思路,他們請各個級別的棋手重建曾被人動過的棋局。不過這盤棋局不是大師對弈后的殘局,而是一盤亂擺的棋局。在重建這盤隨機棋局時,棋手間的差距并不明顯。
因此,象棋運動中的特異性記憶不只取決于象棋這項運動,還取決于棋局的類型。這些實驗驗證了早期的研究結(jié)果,有力地證明了能力的非通用性,不同的領(lǐng)域需要不同的能力。早在一個世紀前,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Thorne)就首先提出了上述理論。當時他指出,拉丁語說得好不等于英語水平高,幾何證明也不能教會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邏輯思維。
象棋大師要處理的信息,數(shù)量極其龐大,似乎已經(jīng)超越了人類記憶的極限。為了解釋他們這種超凡的能力,西蒙引入了模塊理論。1956 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曾發(fā)表過一篇著名的論文——《非凡的數(shù)字7±2》。米勒在論文中指出,人的記憶有一定的限度,每次只能處理5~9條信息。西蒙強調(diào)說,通過把不同層次的信息構(gòu)建成一個一個模塊,大師就能突破記憶的極限。通過這種方法,他們會去捕捉5~9個模塊,而不是5~9個具體細節(jié)。
以“Mary had a little lamb”(瑪麗有一只小羊羔)這句詩為例。詩里的信息模塊數(shù)取決于讀者對詩歌與英語的熟悉程度。對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這句詩是一個非常大的模塊——著名詩歌的一部分;對于懂英語卻不懂詩歌的人,這就是一句話——一個完整的模塊;對于記得單詞卻不明白含義的人,這句話是5個模塊(單詞);而對于認得字母,卻不認識單詞的人,這句詩就是18個模塊(字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iwei/431686.html
相關(guān)閱讀:戰(zhàn)略思維的基礎(chǔ)是什么
世界級品牌不能沒有強者思維
我國青少年常見的思維弱點
靈感捕捉訓練
思維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