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鑒于學生的理解力不同,所以教育者還要根據(jù)學生的情況安排適合于他的、長短不同的學習時間,以便理解力不同的學生都能有足夠的時間去充分理解教材,都能有反饋—矯正的時間。同時,還要隨時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糾正錯誤,這樣絕大多數(shù)學生就能掌握所學內(nèi)容。布魯姆在班級教學中運用了掌握學習的理論,結果學生的認知成績大面積提高,學生普遍增強了學習信心和興趣。難怪掌握學習的理論一經(jīng)問世,很快便在許多國家得到了推廣和應用。與卡洛爾的模式相比,布魯姆的模式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模式。布魯姆認為,在學生學習的初始特征與學習成果之間貫穿著一系列學習任務,前一個任務的結果構成下一個任務的初始特征。其中有一個基本的因果關系鏈,在這個關系鏈中,影響學習結果的因素有三:初始的認知行為、初始的情感特征和教學質(zhì)量。初始的認知行為是學生在學習前所必備的預備知識。初始的情感特征是學生對學校、教師、學習等的興趣、態(tài)度以及學生的自我概念和個性特征。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練習和作業(yè)情況以及教師給學生的個別輔導等因素。以上三個因素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和他學習下一課題的情感特征。在上述三個因素的影響下,學習結果也表現(xiàn)為三方面:學生各科成績的分數(shù)、學習進度和情感狀況。綜上所述,布魯姆認為卡洛爾模式中幾個影響學習的主要變量是可控的,只要教學人員和物質(zhì)條件符合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那么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掌握所學內(nèi)容,提高學習興趣和自信心,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xuexi/181349.html
相關閱讀:讀書方法:博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