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作為一種本土文化的承傳,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知識(這里的“文化”應指大文化,而不是單指文學流派),因為,我國燦爛的五千年文化歷史,有著無比深厚的底蘊;有著無比豐富的知識資源讓我們?nèi)ラ_采、去發(fā)展;而小學生正處于對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年代,作為教者,灌輸一定相對比較淺顯易懂的傳統(tǒng)文化基本知識,對吸引學生聽課和提高學生文化素質(zhì)有莫大的幫助。這種教育可在高年級中展開。
據(jù)筆者所調(diào)查,當前我們上小學語文課時,對傳統(tǒng)文化基礎知識方面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沒有涉及過。筆者認為,這是我們教學的思維誤區(qū)和一種失誤;說它是思維的誤區(qū),是因為很多的教師認為這些小學高年級學生雖然說是“高年級”,但是還是太小了,不適合灌輸此類比較“專業(yè)”的知識;其實不然,我們教者不灌輸才是真正的進入了一個誤區(qū)。我們都知道,要一個人去學好和做好某種事物,就必須讓他們先喜歡上這類事物。也就是說,先激發(fā)他們對某事物的興趣──好奇心是人類最優(yōu)秀的指揮者。所以,我們必須在課堂上涉及、講解一些基本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催化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們都喜歡去翻書、喜歡去讀書(課外的書),那就大大的提高了學生語文知識水平,同時也促進了我們作為教者的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
反觀我們周邊有開設華文課的國家和地區(qū),如新加坡、香港、臺灣等,這些國家和地區(qū)在小學階段都比較重視學生對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承傳,他們并不覺得因為孩子太小而不讓孩子們?nèi)ソ邮苓@種優(yōu)秀的古樸優(yōu)雅的文化教育,相反,他們卻積極地開展這種教育。當然,他們并不是把難懂古文讓學生去讀、去背,而是在課堂上積極滲透一些信息,達到引導的目的。這次香港的教育改革,有一項措施,就是要加大對學生滲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輸?shù)牧Χ取?/p>
再觀我們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包括日本),都對我們深厚的文化底蘊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開設華文班,他們對中文卻也開始了“從娃娃抓起”,他們同樣對小孩灌輸中國古代文化基本知識(中國古代文化實在是太吸引人),把中國古代的一些詩、散文翻譯過去,對他們進行初級的啟發(fā)式的教育。
顯然,我們教科書有灌輸古代文化遺產(chǎn)的舉動,并不回避對小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輸血”和激發(fā)小學生去探索古文化的現(xiàn)實。但是,筆者認為,在講授相關課文是還應重視結合一些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進行輔助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質(zhì)。
在我們講究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我們不能單單按部就班,以文解文,進行枯燥無味的、空洞的、使人厭煩、使人昏昏入睡的授課;不能以“一切為了考試過關”作為授課的目的;不要“填鴨式”的教學;我們必須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為己任,改變授課方式,只有提高了學生的認知范圍,才能說是提高了學生的素質(zhì);我們應以學生素質(zhì)的提高為重,搞好語文教學。
在科學技術日益發(fā)展的今天,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某些科學、技術領域落后與世界的頂尖技術潮流,這種情況的引導下,一些國民意識到學外語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所以,也就自覺不自覺地偏離了本土的母語文化的學習,以為只要可以說外語,在人生旅途上就無憂無慮了。這種帶盲目性的主觀追求,導致了一些學生(包括一大批家長)重外語而偏母語的現(xiàn)狀。從這出發(fā),如果,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基因,培養(yǎng)學生對我國古文化的好奇和責任感,勢必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筆者認為,對學生灌輸古代傳統(tǒng)文化基本知識,除了可以提高學生的文科綜合素質(zhì)以外,主要還有如下幾方面作用。
一、在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基本知識,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講授《馬踏飛燕》時,在講述第三自然段時,教者可以插入講述唐代唐三彩的描述,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唐三彩在馬的制作方面也有同樣高超的技術和有同樣的藝術價值:唐代有一種與“馬踏飛燕”制作原料不同的藝術品,叫唐三彩。它是一種陶瓷,盛行與唐初,產(chǎn)于洛陽,制作素材很多,有人、動物等,其中以馬的塑造表現(xiàn)最為出色,有的揚足飛奔、有的引頸嘶鳴、有的俯首舔足,表現(xiàn)出各種生動、逼真的姿態(tài)。有著非常之高的藝術價值。唐三彩因為它做工精細、制作規(guī)整,所以不變形、不裂縫。
這樣,在講述東漢文物的同時又讓學生了解到了唐朝陶瓷唐三彩的一些知識,擴展了學生的視野、認識了古人卓越的才能,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知識,能夠起陶冶情操的作用
例如講授《示兒》時,教者在講完此文后穿插講述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的生平、他的一些事跡以及他的重要作品《離騷》的情況。教者通過簡單易懂的言語描述,可以產(chǎn)生比較好的效果:我國古代諸如《示兒》這樣的愛國詩數(shù)不勝數(shù),同樣,愛國詩人也非常之多,其中影響最大的應算戰(zhàn)國末期的屈原。屈原學識淵博,但不幸的是,在朝廷給當權派排擠,遭流放的境地;但他始終不忘國事,時時刻刻關心國家的安危,他這種獻身與理想的高尚情操、堅貞不屈的偉大人格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對后代子孫,尤其是知識分子產(chǎn)生了去大的影響!峨x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詩歌無情得揭露斥責了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追求理想、熱愛國家、疾惡如仇的修身潔行、堅貞不屈的高尚人格!峨x騷》高度的藝術成就與其豐富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完美得結合為一體,使它成為光照千古的絕唱,對后代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相信,經(jīng)過教者這樣“點撥”,學生在課后一定會記得在中國古代有這么一個文學家、愛國詩人的存在,而他的情操、品格也一定會縈繞與同學們的心中;對屈原的《離騷》,他們也許一輩子也忘不了它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以后,有意無意間他們也一定會去翻閱、瀏覽,甚至成誦!最重要的是,他們曾深深地震撼與屈原的高尚的愛國情操當中。
1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xuexi/209887.html
相關閱讀:體育鍛煉對學生學習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