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所謂“縱、橫”則是本學科的深試、廣度方面,以本門學科和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等方面橫向滲透、學科交叉來綜合分析。“正、反”則是指在研究某個問題時,既有正向思維,又有逆向思維,要考慮一個問題有“利”之處,也應考慮其有“弊”之點。而“新、舊”的意思則是告訴大家在研究問題時,舊的概念、舊的方法應盡可能全都收集到,同時對一些新的提法、新的觀點也不要放過?茖W研究必須立足于事實和資料。只有當事實和資料豐富、全面而又真實可靠時,才有可能形成正確的概念、判斷和推理。第三種方法是敢于質疑,勇于挑戰(zhàn),擺脫舊體系、舊框架,從傳統(tǒng)觀念束縛下跳出來。以物理學力例來說,我們在學習基礎課時,除了學習基礎知識外,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學習了物理框架,受原有的體系的先人為主的影響,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在他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一書中曾說:“我奉獻這一作品,作為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因為哲學的全部責任似乎在于——從運動的現(xiàn)象去研究自然界的力,然后從這些力去說明其他想象。”這就是牛頓所發(fā)展和使用的框架,即物理的全部責任是尋找力,然后,再用這些力去預言或預測其他運動。但是,物理框架不是一成不變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標準,這個標準也就是框架,下一代人往往認為上一代人對問題的提法本身就不對,而解釋框架的不對和指出框架的不對這就是發(fā)展。例如,對行星運動的描述,在哥白尼一開普勒時期,他們追求的是尋找運動的“和諧”,開普勒認為水、金、地球、火、木、土等幾個大行星的排列,是由宇宙和諧所決定的,開普勒研究宇宙規(guī)律時,使用的就是和諧性的框架,即所謂的多面體模型。他的許多著作是用音樂符號寫的,因為他認為天上的事物應當與音樂一樣是十分和諧的。到了牛頓這一代,他不采用這個框架了,牛頓的框架的核心是力,是力所決定的因果性。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則是通過哲學觀點和邏輯思考提出新的物理框架,建立相對論的。根據(j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運動是用彎曲時空來解釋的,在這種體系中并沒有牛頓意義下的引力。按照牛頓的框架要解釋物體的運動就要尋找力;按愛因斯坦的觀點要解釋物體的運動就要弄清時空的彎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xuexi/81558.html
相關閱讀:初中歷史簡單卻也需要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