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記號筆繪畫是我們小朋友第一次嘗試;顒娱_展前,在“巧手坊”游戲中,已經向幼兒講解了正確的握筆姿勢,幼兒還進行了連接直虛線、彎曲虛線的練習,為這個活動的開展做好了前期的經驗準備。所以,在活動中我沒有重點強調握筆的姿勢。在幼兒繪畫的過程中,我發(fā)現了還有部分幼兒握筆的姿勢不對。由于小班幼兒有意注意水平低下,觀察的目的性較差,缺乏順序性和細致性,不會有意識地識記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鮮明、具體生動、能引起強烈情緒的事物才易記住。因此,在活動中應該再與幼兒一起鞏固握筆的正確姿勢,這樣就不會出現錯誤的握筆姿勢。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在貼絨板上操作示范,擋住了部分幼兒的視線,幼兒看得不是很清楚。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在投影儀上示范,通過電視機屏幕展示出來,這樣幼兒就能夠一目了然的看到教師的整個操作示范過程;顒又腥绻處熡脭M人化的語言來引導幼兒學習點與點連接,我覺得這樣更能幫助幼兒輕松、快樂的掌握點與點的連接的繪畫技能,幼兒也更樂于接受。同時也將原本就有點枯燥的點與點的連接的操作過程生動、活躍起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也會更高。
九月是孩子們開學的日子,我們小班迎來了一張張既好奇又興奮的小臉蛋,說實在,昨天在家里還是一個眾星捧月的寶貝,今天已需要獨立地走向集體生活。為了減少幼兒的分離焦慮,盡快地融入到大集體中,我們?yōu)樗麄儬I造了一個愛的環(huán)境,幫助他們愉快地走進幼兒園,感覺到“幼兒園真好”。
主題活動“幼兒園真好”的目標定為穩(wěn)定幼兒情緒,進行一日生活的常規(guī)培養(yǎng);樂意參與集體活動,感受集體活動的快樂,逐漸減輕入園焦慮;學習相應的行為規(guī)則,逐漸適應集體生活。
本主題我們主要進行了穩(wěn)定幼兒情緒。孩子剛入園,有哭有鬧,我們想盡辦法,用一些身體的語言給以撫慰和鼓勵,使初入園的孩子感到溫暖和安全,并使他們在情感上得到滿足,讓孩子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還利用各種有趣的活動轉移注意力,穩(wěn)定他們的情緒;帶領孩子參觀美麗的園舍,認識幼兒園的活動設施;認識老師和小朋友,去大班看哥哥姐姐上課還和他們做好朋友;認識自己的標志(利用大頭貼或自己喜歡的小物件做成標志),以及一日生活的常規(guī)培養(yǎng)等活動。我們在帶領寶貝進行戶外活動時也是一刻不停的與他們交談著,看似閑聊,其實我們的目的是向他們慢慢滲透主題的有關活動,使他們無意中認識了幼兒園的設施,認識了自己的好朋友,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寶貝良好的常規(guī)。
隨著主題活動的開展,幼兒逐漸認識集體,走入集體生活,并漸漸地喜歡集體生活。在活動中我們得到了家長的積極配合,使我們的活動能順利地開展,家長與教師之間加強溝通,及時交流孩子的健康狀況、睡眠時間、飲食狀況。在這里再次感謝家長朋友對我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在這個主題中,我們組織了各種各樣的活動,玩大型玩具、唱歌、念兒歌、娃娃家等。童趣的環(huán)境、寬松的氛圍,深深吸引了寶貝們,使他們感到集體活動的愉快,不知不覺愛上了幼兒園。在集體教學活動中還通過讓孩子唱唱“我愛我的幼兒園”;念念兒歌“幼兒園也是我的家”;講講故事“高高興興上幼兒園”;游戲“找朋友”等一系列活動,孩子們從互不認識到成為游戲玩伴、好朋友,還初步學會了關心、安慰同伴,喜歡上了老師,真真切切感受幼兒園就像自己的家,老師就像媽媽一樣呵護著自己、愛著自己。寶貝的點滴進步我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樂得溢于言表。
我們的教學活動都是以游戲形式來進行,引導他們積極地參與活動,不僅體驗快樂,并會有所收獲,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通過這一主題的實施,我發(fā)現孩子在游戲中學習,掌握知識較快,同時他們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自主能力、交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也相對有所提高,這些能力將在我們以后的活動中逐步培養(yǎng) 。作為教師更要深入了解幼兒的原有水平和經驗,深入主題,領會意圖,設計有趣的活動方案和幼兒一起進入學習,共同成長。
所思所悟:新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guī)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lián)系,相互滲透。小班幼兒猶如生活在“大人國”里,他們有著被看作是小不點兒的情感體驗。在老師的眼里,小班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在父母的眼里,他們卻還是一個個需要倍受呵護的小不點兒。所以這個主題是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來設計,使幼兒產生情感共鳴,從而促使幼兒更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
在這個主題活動中,我們需要讓幼兒看到萬事萬物都有大有小,有強有弱,有成長、有變化;感受到自己正在經歷有小到大、有弱到強的成長氛圍中,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點,看到自己的進步,逐步形成樂觀、自信、向上的自我意識。
語言活動《小不點兒》是讓幼兒根據故事情節(jié)猜想,能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點,萌發(fā)樂觀、自信的情感態(tài)度。但實際操作后,我發(fā)現小班幼兒對于空虛的故事性情節(jié),想象力比較弱,想不出比小猴子、小小老鼠小的動物,這也跟小班幼兒年齡段特點有關,他們抽象想象能力比較差,此外,我還感覺幼兒對于“小不點兒”這一詞匯,不夠理解,如果能將這一詞匯,給點時間幫助幼兒理解,說不定幼兒回答會更好。同時,最后環(huán)節(jié)讓幼兒說說自己有什么本領,幼兒似乎一下子也說不出來,如果能將事情畫下來,讓幼兒看圖選擇自己會做的事情,說不定幼兒積極性會更高。
音樂活動《大雨和小雨》是能用強烈不同的力度演唱《大雨和小雨》,大膽嘗試用聲音、動作來表現大雨和小雨,積極參與音樂活動,激發(fā)對音樂的表現和創(chuàng)造力。在實際操作后,我發(fā)現自己的一些提問是有問題的,不夠具體,如問:下大雨時,外面會怎么樣呢?幼兒都回答不到點子上,于是我改變方法:下大雨時樹會怎么動?樹葉會怎么樣飄?幼兒很快就用動作表示了出來。因此在以后設計教案時,我們應充分考慮自己的問題是否具體,幼兒是否能夠理解,這也需要我們不斷積累經驗。同時我感覺這趟音樂課最大的問題就是我的動作太單一,不夠活潑,導致幼兒一味的模仿我的單一動作,沒有創(chuàng)新和美感。
社會活動《我想長大》選材貼近幼兒生活,組織形式也較新穎,活動前我讓家長拿了些孩子嬰兒時期的物品和照片在活動中一一展示給幼兒看,幼兒興趣濃厚,參與性很高,尤其是在講述自己長大的變化時都搶著講述,樂于與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成長。并在課后把這些物品和照片粘貼在主題墻上,孩子們有事沒事的時候總喜歡站在那里討論著、交流著。所以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在學習過程中,他們更愿意和老師一起去發(fā)現、嘗試、探索,最后得出結論。這樣的活動進行起來師生都感到輕松、愉悅,幼兒接受得快、掌握好。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如《熊大大和熊小小》《大臉小臉親一親》《瞧我多能干》等等,體驗家庭中成員之間的濃濃親情,引導幼兒發(fā)現自己與周圍世界之間的聯(lián)系,讓幼兒去關心周圍的人、事、物。我們除了集體教學活動外,還注重日常生活中去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服務意識,讓幼兒體驗自己人雖小,但是很多事情也能自己做,產生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比如,分飯菜時,我們請小朋友分碗和勺子,在午睡時,老師教以正確的方法,鼓勵幼兒自己穿脫衣服和鞋子。當孩子有點滴進步時,教師以微笑、擁抱、口頭表揚等方式激勵幼兒,當看到他們的作品時,教師抓住其中的閃光點,放大,肯定孩子等等。
除了教學活動以外,每個生活環(huán)節(jié)都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主人翁意識,教師該放手時就放手,只要你給孩子足夠的信心和時間,他一定能行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youer/634412.html
相關閱讀:小班語言《蛇偷吃了我的蛋》教案與反思
語言活動《香香的被子》課后反思
語言活動《粉紅鴨》課后反思
藝術:《糖果爸爸》反思
小班科學活動《樹葉媽媽和孩子》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