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是幼兒比較熟悉的話題,容易引友幼兒積極而有趣地交談,基本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他們已有的經驗。這個談話活動的目標比較全面,其中有培養(yǎng)幼兒傾聽他人談話能力方面的要求,有幫助幼兒學習圍繞話題表達個人觀點方面的要求,也有幫助幼兒學習口語交談規(guī)則方面的要求。這些目標符合談話活動對小班幼兒的具體要求。
本活動目標定位是引導幼兒圍繞主題談話,學會用簡短的句子介紹自己的爸爸;鼓勵幼兒養(yǎng)成安靜地聽同伴談話、輪流交談的習慣;培養(yǎng)幼兒關心和熱愛爸爸的情感。
我是這樣設計活動的:1.通過提問引出談話話題。2.引導幼兒圍繞“我的爸爸”自由交談。3.引導幼兒集體談“爸爸”。4.通過提問,拓展談話范圍。5.欣賞歌曲《好爸爸,壞爸爸》,結束活動。
分析:將幼兒分成幾個小組或兩兩結伴,要求幼兒拿著自己帶來的照片向同伴作介紹。教師輪流參與幼兒的小組談話,了解他們的談話內容,間接引導幼兒圍繞主題談話。幼兒自由交談后,請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談自己的爸爸。對幼兒的談話給予贊許和鼓勵,對認真、專心聽同伴講話的幼兒,也給予鼓勵。引導幼兒相互學習談“爸爸”的不同方法,分享同伴的經驗。每一個在集體面前談話的幼兒談話結束后,及時進行簡單的講評。引導幼兒想一想:爸爸都很愛孩子,希望我們的小朋友成為好孩子。小朋友也應該關心爸爸,愛爸爸。第四環(huán)節(jié)中,通過三個提問你喜歡你爸爸嗎?”“為什么喜歡他?”你愿意為你爸爸做些什么事一些啟發(fā)、引導幼兒逐步拓寬談話范圍,使幼兒在談話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學到新的談話經驗。
整個活動下來,雖然孩子們的興趣很濃,在課堂上發(fā)言也比較熱烈,但是總體感覺目標的達成度不高,在“感受和爸爸在一起愉快、甜蜜、安全的感覺。”
活動后,請幼兒一起翻閱幼兒用書上的《我的爸爸》,圖片畫面精美,體現了溫馨的家庭氛圍,讓幼兒再次體驗到了父子同樂的溫馨。
活動的定位為語言,課前我將幼兒用書上的相關圖片,用相機拍下來,做成了一個PPT課件,說到這里,忍不住要贊一贊這次《親親一家人》的幼兒用書,畫面精美,體現溫馨的家庭氛圍,看得出編印者的精心和細致。
整個活動下來,雖然孩子們的興趣很濃,在課堂上發(fā)言也比較熱烈,但是總體感覺目標的達成度不高,在“感受和爸爸在一起愉快、甜蜜、安全的感覺。”這一點上,孩子們似乎沒有貼切的表達,活動的最后一個提問:“你喜歡你爸爸嗎?為什么?”居然有幾個孩子,搖搖頭說:“我不喜歡爸爸。”令我有些吃驚。課后,反思活動,覺得可能有幾個原因造成了上述情況:
1、前期的經驗準備不足,很多小朋友都沒有和爸爸一起玩相關游戲的經驗。
2、父親的愛往往是比較含蓄的,甚至會用一種比較嚴厲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且在家庭中,很多母親并不注重培養(yǎng)孩子對父親的崇敬,往往會在孩子面前數落父親。比如說上面提到的“我不喜歡爸爸”的孩子,問她原因,她說:“媽媽說爸爸老是抽煙,不乖。”
如果能這樣做的話,可能活動的目標達成度能更高一些:
一、前期準備,為活動提供經驗鋪墊。
活動前期,讓爸爸和孩子玩一玩散文中相關的游戲,增進父子之間的感情;發(fā)放爸爸調查表,加深親子之間的了解程度;向爸爸發(fā)出倡議,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做做游戲。
二、后期閱讀,升華活動主題。
活動后,請爸爸和寶寶一同進行親子閱讀,共同閱讀《幼兒用書》的畫面,讓家長體驗到父子同樂的溫馨,還了解到培養(yǎng)幼兒閱讀習慣的重要性,可謂一舉兩得。
【活動前思路整理】“我把媽媽弄丟了”第一次看這個活動內容時還以為自己看錯了,不是應該“媽媽把我弄丟了”才對嗎?在細讀了教材以后,才明白其中的用意,作為一個社會活動:目標設定在關注描述媽媽的特征。而其中的故事占了很大的比重,用故事來引出對媽媽典型特征的描述。社會活動和語言活動常有一部分是相互相成的,掌握的不好就會混淆,想到以前上過一次社會活動卻變成了語言活動,所以在設計活動時,我把重點放在結合自己的感受引導幼兒描述媽媽的特征。
【活動中的小片段】
【片段一】
活動以故事開始,結合圖片。因為圖片有六大張,其中幾張圖片里重復的人物很多。在活動前我做了一些的處理,將3、4、5號圖片里重復的圖像遮蓋住,重新拼湊成一張三位媽媽的比較圖,在提問:這是菲菲的媽媽嗎?你從哪里發(fā)現的?時,我發(fā)現孩子們觀察的范圍因為圖片縮小了有重點了。放在一起也讓孩子嘗試著對比觀察。
小班的孩子,畫面上太多的事物會讓他們的觀察缺少指向性,除了要靠老師的有效提問和及時的追問,在活動前老師如果可以對呈現給幼兒的活動材料有一個大概的預設,知道怎么樣會有最優(yōu)的互動,會讓活動變得更順暢!
【片段二】
活動的最后我請孩子說自己媽媽的特征是什么?沒有人舉手,我意識到我的提問出現了問題,馬上補充媽媽長什么樣子,細化到頭發(fā),有沒有戴眼鏡等,孩子一下子又搶著舉手發(fā)言了。還模仿故事中說到媽媽的笑。
“特征”,這個詞,對小班孩子他們不理解。了解孩子的現有經驗很重要,問題要讓幼兒聽得懂,大膽想,愿意答。
【活動后的反思】
整個活動的目標基本能夠達成,孩子們很愿意表達對媽媽的特征描述,雖然表達有局限,多為頭發(fā)長短,喜歡吃的東西。但正如幼兒園社會活動的一個要求所述:引導幼兒了解自己的親人以及自己生活有關的環(huán)境。讓孩子學會關注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youer/733867.html
相關閱讀:幼兒園小班語言教案:小兔找太陽
小班語言活動《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
小班語言教案 :鼠小弟的小背心
小班語言活動??我要上車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教案:小雞們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