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懷念起過去養(yǎng)育孩子的美好時光時,通常談?wù)摰氖菍V剖降墓芙谭椒,在過去信奉“對于孩子,只看他在做什么,別相信他所說的”的背景下,這種管教方法曾經(jīng)很奏效。
在那個育兒的“黃金期”,大人決定一切(通常,父親的地位最高),并會用打屁股、訓斥、羞辱和懲罰來管教孩子。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被這種方式養(yǎng)育成人的,我們不想讓我們的孩子也經(jīng)歷同樣嚴厲的家長制權(quán)威。因為在這種模式下,孩子按照父母所說的去做,只是因為害怕父母。
隨著一個更為寬容、自由的社會出現(xiàn),許多父母開始采取與專制式的管教方法完全相反的方式來養(yǎng)育孩子,可是他們難免矯枉過正,越來越嬌慣孩子。而孩子也開始維護自己的權(quán)利,認為自己不應該忍受打罵。我們甚至還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出現(xiàn):孩子因為挨打而跟父母對簿公堂,要跟父母斷絕關(guān)系。
與此同時,社會其他方面的變化也影響到親子關(guān)系,尤其是由于傳媒業(yè)的發(fā)達,各種各樣的廣告隨處可見。孩子成為制造商和廣告商的“靶子”,然后“被拉到某些商品面前”,這些都成為“哭鬧游戲”的導火索。
·上了學的女孩覺得她們必須擁有某種發(fā)型、衣服和身材,不然不會被同伴所接受。
·孩子指定要吃某個品牌的麥片粥,只因為某個卡通人物也“吃”這一種。
· 大多數(shù)孩子都想要最新系列的書籍、CD、背包,并熱衷于收集 游戲、電影的周邊產(chǎn)品,比如游戲、電影里人物的玩偶、卡片 等。這些合法的產(chǎn)品組成了哭鬧的“槍林彈雨”,一直與孩子 “共同進退”。
·大一點的男孩通常想連續(xù)打好幾個小時的游戲。
·青少年則想要鞋、運動服或其他裝備,它們都是由體育明星或娛樂明星代言的。
·所有的孩子都不愿拿下他們的耳機,不管是因為什么原因。
孩子們堅信,要向大家看齊,就必須擁有某種產(chǎn)品,不然他們會永無休止地哭鬧,直到父母買給他們。現(xiàn)在的孩子看了太多的電視、太多的碟片,接觸了太多的流行文化,爭相效仿不好的行為。所有這些都會引發(fā)父母跟孩子之間的問題。(事實上,美國兒科協(xié)會最近建議父母把電視和電腦從孩子的臥室里搬走。)
我們認為鋪天蓋地的電視、廣告,確實增加了教育孩子的難度,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依然是最大的,即使是在孩子的青春期。對那些由媒體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你的最佳回應方式就是你跟孩子建立起深厚的、相互尊重的關(guān)系。孩子的生活需要有堅實的基礎(chǔ),明白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對他有利的,這些都只能由你來提供,而不是那些廣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youjiao/608441.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