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育己”,父母需要做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照顧好自己,找到自己的角色。這是前提。因為,一個真正懂得愛自己的人,才有能力給出恰當?shù)膼邸?/p>
第二件事,是學習照顧孩子所需的基本方法。也就是,我曾在我的第一本育兒書中強調(diào)的,父母必須要掌握能夠讀懂孩子的一些基本的發(fā)展心理學知識。如果你不能讀懂孩子的“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本身。
2嘮叨的母親和逃避的孩子我曾經(jīng)遇見過這么一個小女孩。她特別安靜。當別的小朋友玩耍的時候,她只會站在旁邊看,或者獨自玩耍,從不敢走近人群當中。老師們想了很多辦法都沒能讓孩子有所改變。當老師跟孩子媽媽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系后,通過深入聊天才找到了原因。孩子媽媽承認,自己在家里特別嘮叨,因為總覺得有很多委屈。她說:
小時候自己父母就很少夸自己,現(xiàn)在自己為家庭拼命付出,就是想要獲得認可,可是丈夫以及女兒總那么讓人操心,而且完全不懂得尊重自己的勞動成果?吹絼倓偛粮蓛舻牡匕灞慌K,氣就不打一處來,就會開始“訓導”丈夫和女兒。只是,往往越說越打不住。丈夫一開始還會爭論一番,后來干脆保持沉默,以表抗拒。而丈夫的沉默,愈發(fā)讓自己覺得抓狂,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位嘮叨的媽媽,身體內(nèi)其實還住著一個受傷的小孩。這個小孩沒有獲得過自己父母的認可,缺乏自我價值感,非常依賴別人。她主動包攬了全部的家務活,把自己累垮,然后又去乞求別人的關注和認可,但是方式實在讓家人煩惱,于是又把自己的精神快要整崩潰。
活在母親嘮叨中的小女孩,她的內(nèi)心很脆弱,無法像父親一樣以堅硬的沉默去抗爭,只能下意識地逃避一切。這種逃避甚至成為了孩子保護自己的一種方法,以至于在社會化發(fā)展的時候,她也采用了同樣的方式,去對待陌生的人們。就這個案例來說,要改變孩子的孤僻,媽媽先要調(diào)整好心態(tài),獲得自身的成長。
3強勢的母親和弱勢的孩子從心理學角度看,一個家庭也需要找到它自己的平衡。如果家里媽媽很強勢,就意味著爸爸的能量被壓制下去,并且變?nèi)。兒子看見父親總是挨批評的樣子,會讓他害怕女人,并且成長為一個懦弱的男人。女兒看見媽媽的樣子,要么自己也變成一個強勢的人,要么有可能找到一個強勢的另一半。因為,孩子在家庭中會同性認同,女兒會認同強勢的母親,兒子則會認同弱勢的父親。
談及強勢媽媽的問題,有網(wǎng)友這樣抱怨過:
我媽刻薄,挑剔,控制欲強,天知道我多害怕自己也這樣。我媽向我們灌輸太多爸爸很糟糕的說法。我哥跟我爸關系也很一般。可是他跟我爸真的很像,而且一直很沒有擔當,從來不愿意把自己放在做決定的位置。因為這樣,即便將來出了錯,責任都是別人的,自己則總一副很無辜的樣子。老實說,我也有點這樣,都是我媽,她自己明明也是廢柴一個,卻從來只會說別人什么都不行,現(xiàn)在結果我們真的都不行了。真是討厭死她了啊!
我媽是個女強人,喜歡把自己的意志無形地強加給我。在她的約束下,我有強烈的自卑感,因為總不能讓她滿意。到后來,就變得疲沓,任何批評都無法觸動我,變得底氣皆無,碌碌無為。在別人眼里,我就是個庸碌的男人。
強勢的母親,毀掉的是一個家庭的平衡。不僅如此,母親對父親若存在太多憤怒情緒,經(jīng)常動不動就批評父親的話,這種情緒會轉移給孩子,尤其會養(yǎng)出憤怒的女兒。這個女兒在自己的親密關系中,極有可能會莫名其妙對男友或老公生氣。
如中國那句老話說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母親的強勢,打破了一個家庭原有的兩性平衡,孩子在角色認同的過程中,就會復制這種不平衡,并且會將問題原封不動地帶到自己的親密關系當中去。
4理性的母親和淡漠的孩子有一位媽媽地自述:
我是一名企業(yè)管理者,有一個兒子,今年四歲。我自認為工作能力不錯,但也能兼顧到家庭。無論處理工作還是生活中的事情,我都不喜歡感情用事。我有自己的做人準則和做事標準,原則性很強。對待孩子也是如此。
當我的孩子遇到問題后,我一般都會幫他分析,引導他如何去解決問題。我覺得兒子在我的調(diào)教下,也都規(guī)規(guī)矩矩,特別乖巧?墒,最近我有點擔心,因為兒子好像不太喜歡和我親近,總覺得這個小孩子似乎在情感上偏于冷漠。羅靜博士,怎么會這樣呢?
這位媽媽,是典型的理性媽媽。理性不是壞事,它甚至是事業(yè)成功必備的一種品質(zhì)。但是一個母親,如果在教養(yǎng)過程中也過于理性,那么帶給孩子的,就有可能是災難。這樣的媽媽養(yǎng)大的孩子,往往會中規(guī)中矩,但有可能偏于冷漠,且缺乏創(chuàng)造力。
因為媽媽剝奪了孩子解決問題的熱情,扼殺了孩子自我創(chuàng)造的喜悅。母親條條框框太多,對于錯誤的容忍度又低,每當孩子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確保事情在他們預設的軌道內(nèi)運轉,把解決辦法直接擺到孩子面前。這其實是這個媽媽自身的安全感不強導致的。
同時,理性媽媽喜歡對孩子講道理,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就事論事”,但卻忽略了孩子的情緒和情感需求,因為他們認為哭也好,鬧也罷,都不能解決問題。與其花時間哭鬧,不如趕緊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是一部分成人在面對問題時采取的“問題解決策略”。這樣好嗎?
當然,對成人來說,只要適合就好!但孩子還處于心智未分化的狀態(tài),他們在面對問題時一定會先采用“情緒解決策略”。事實上這樣的方式更有利于過度到問題解決策略。
如果理性的媽媽不接受孩子的情緒,認為孩子的情緒反應是不應該的,不對的,軟弱的或者無濟于事的,那孩子的情緒表達就會被壓抑,長時間的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孩子就學會了放棄。
但正如我們所說,“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fā)”一樣,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選擇爆發(fā)。而沒有正確引導的孩子,最終極有可能通過其他不適當?shù)、甚至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表達內(nèi)心的挫折和不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110246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