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這些誤區(qū)請避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目前,大量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jīng)步入婚育年齡,生下了第二代的獨生子女。兩代獨生子女應該如何相處,成了目前很多“獨一代”父母的關心問題。

  近年來,隨著“4+2+1”家庭的出現(xiàn),隔代撫養(yǎng)、過分溺愛、早期教育過度等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憂慮。教育專家呼吁,獨一代家長要改變對獨二代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避免走進誤區(qū)。

  祖輩撫養(yǎng):獨二代較為普遍的生活模式

  每天早晨7時,現(xiàn)年54歲的王可欣坐公交車把小外孫送到幼兒園。下午4時,王可欣又準時出現(xiàn)在幼兒園門口,等著接小外孫回家。“沒辦法呀,他們小兩口工作忙,交給我這個當姥姥的帶,總比交給保姆強吧。”王可欣對記者說。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30多年來,大量獨生子女(簡稱獨一代)已進入婚育年齡為人父母,由他們生育的獨生子女被稱為“獨二代”。獨一代的父母大多正處于事業(yè)的上升期,工作繁忙。“誰來帶孩子”成了困擾他們的問題。于是,祖輩們撫養(yǎng)第三代成為普遍現(xiàn)象。

  據(jù)《中國婦女》雜志進行的“雙獨生子女婚姻”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超過70%的年輕父母“只生不養(yǎng)”,撫養(yǎng)孩子的重任全部由家中的老人承擔。其中,由爺爺奶奶照料的占42%,姥姥姥爺照料的占30%,而由爸爸媽媽親自撫養(yǎng)的孩子僅有不到兩成。

  沈陽市南寧幼兒園的幼師劉麗梅告訴記者,之前幼兒園舉辦親子活動日,130名小朋友里,只有不到三成是由父母陪同的,其余全是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當天很多互動和游戲都不適合老年人參加,活動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切莫以保護的名義寵壞獨二代

  沈陽市青少年心理輔導中心主任周詠梅認為,在隔代撫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一種家庭模式的今天,祖輩們在照顧孩子正常起居的同時,較為注重傳統(tǒng)美德的培養(yǎng),比如節(jié)儉、謙讓、孝順等。對比年輕父母,對孩子更寬容,更有耐心,使祖孫關系更加密切。

  “但老人對孩子的溺愛是獨二代成長中最大的問題。”周詠梅說。對于很多老人來說,養(yǎng)育孫子、孫女是他們唯一的精神寄托,便會輕易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在孩子做錯事時有時也會護短。“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孩子會變得任性、貪婪、自以為是,甚至小小年紀就學會推卸責任。”周詠梅說。

  家住沈陽市和平區(qū)的于海靚,向記者抱怨孩子的爺爺奶奶總愛和自己唱反調(diào)。“我不讓她吃蝦條、薯片之類的膨化食品,她就去找爺爺奶奶哭鬧,老人一心軟,就什么都答應。現(xiàn)在孩子特別任性,還養(yǎng)成了哭鬧就能如愿的壞習慣。”

  周詠梅認為,獨立性差和抗挫折能力差,也是嬌養(yǎng)獨二代所導致的。家長的過度愛護,超出了孩子的需要,造成孩子事事依賴家長,對孩子的發(fā)展尤為不利。一位家長害怕孩子會摔跤,從小就不許他跑步,結(jié)果,沈陽市一名三年級學生何子雄至今連快走都不會。這對孩子自信心的損傷是顯而易見的:孩子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會、什么都不行,從心里覺得自己能力低下,有挫敗感。

  “從兒童心理學角度來講,孩子是愿意自己去嘗試的,他們會在嘗試中得到快樂。同時,從失敗到成功的過程有利于孩子產(chǎn)生成就感、提升抗挫折能力。把屬于孩子的世界還給孩子,不要以保護的名義剝奪了孩子快樂的權利。”周詠梅呼吁家長一定要學會放手,給孩子自己成長的機會。

  重智輕德 過早教育適得其反

  “要給孩子最好的條件,讓他接受最好的教育,送到最好的幼兒園。”沈陽市民李斌和妻子都是工薪階層,小區(qū)里就有幼兒園,可以讓孩子就近入托。但李斌把孩子送到私立國際雙語幼兒園。一個月托兒費要6000元,再加上周末的補習班,每月開支不小。“我們大人吃點苦沒啥,不能讓孩子從小就比別人差。”

  據(jù)了解,獨一代父母接受教育的程度較高,他們更注重對孩子的知識灌輸和物質(zhì)滿足,希望孩子出人頭地。抱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家長們帶著孩子奔走于各種早教班之間。很多孩子不僅要學習英語、書法,還要學習鋼琴、繪畫等。動輒近萬元的“高價早教”受到眾多年輕父母的追捧,甚至連包著尿布的寶寶也出現(xiàn)在早教班里。

  與過度智力開發(fā)的現(xiàn)狀相比,家長對于孩子的德行教育重視不夠。上海市婦聯(lián)對1054名未成年人的家長進行了調(diào)查,當被問及“在家庭教育中,您在下列哪方面下工夫最多”時,有80%的家長首選“智力開發(fā)和知識教育”,高于“身體素質(zhì)培養(yǎng)”的64%和“道德品質(zhì)和做人的教育”的54%。

  周詠梅對于過早教育的現(xiàn)狀表示憂慮,“0-6歲是孩子行為習慣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家長在這個階段強迫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孩子的意愿得不到尊重,經(jīng)常處于被指責的狀態(tài),對孩子內(nèi)心的傷害非常大。”近年來,厭學青少年的比例在逐年增高,而且明顯呈現(xiàn)出低齡化趨勢,甚至產(chǎn)生生理或心理問題,這必須引起家長的重視。

  周詠梅認為,家長應該掌握孩子在每個年齡段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并且了解其個性特點,給孩子充分的空間,才能讓孩子健康、全面地發(fā)展。

  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專家建議,首先,獨一代家長可以嘗試轉(zhuǎn)換角色,采取平等的態(tài)度,成為孩子的朋友。比如和孩子說話的時候最好要蹲下來,讓孩子學習協(xié)助完成簡單的家務等,而不是對孩子一味地遷就或責備。

  其次,家長可以聯(lián)合幾個家庭為孩子組成小型社交圈,經(jīng)常帶孩子去游樂場等兒童較多的場所,以增加孩子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避免孩子出現(xiàn)性格孤僻和與同伴交往缺失等問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41422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