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站在美術大師的肩膀上繪畫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兒童潛能開發(fā)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老師:你在畫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覺?

  幼兒:我覺得它很漂亮,我看到了馬車。

  幼兒:我看到了月亮、星星、山還有河流。

  幼兒:像香蕉一樣的月亮。

  幼兒:我看到了山和麥田,很美。

  幼兒:我看到了一棵大樹,還有兩個小人。

  老師:嗯,這棵樹叫絲柏樹。你覺得這棵樹看起來怎么樣?

  幼兒:我覺得它像一個人的鼻子,星星和月亮像一個人的眼睛,一只眼睛睜著的,一只眼睛是閉著的。

  老師:剛才小朋友觀察得很細致,那現在請小朋友把眼睛瞇成一條線來看,你又有什么感覺?

  幼兒:我覺得天空很美麗,像流動的水。

  這是中科院第六幼兒園中班小朋友在欣賞梵高作品《星光照耀下的絲柏樹》時的師幼對話。幼兒與世界名畫之間以這樣一種方式聯系起來,打破了我“名畫欣賞是專業(yè)人員的事”的認識,也粉碎了我“孩子只適合依從老師的示范畫小貓、小狗、小鴨”這樣的成見。同時也讓我產生了疑惑:為什么要讓幼兒欣賞世界名畫?他們能看懂些什么?在整個教學中,老師需要怎么做呢?家長又可以對孩子的藝術教育做些什么呢?

  中科院第六幼兒園業(yè)務園長,也是該園美術特色教育的有力推動者王立華解答了記者的疑問。

  為什么要欣賞名畫?

  “大師作品是兒童欣賞與表現的一種媒介與橋梁,我們希望通過大師的作品激活孩子潛在的藝術靈性,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作欲望,解放兒童表達與表現的天性。在這種創(chuàng)作欲望的推動下,讓孩子從大師的藝術精神及作品中汲取營養(yǎng),借鑒大師的畫法、構圖、設色,然后像大師一樣自由地繪畫,更好地表現自己的生活,表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這就是‘站在大師的肩膀上’繪畫。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老師尊重孩子與生俱來的潛能和藝術直覺,鼓勵幼兒展開自由、充分的想象、再造和創(chuàng)造。我們不贊成孩子按照所欣賞的畫死搬硬套地去畫,而是提倡孩子們進行自我表現和表達。比如我園幼兒在欣賞莫奈的一幅《睡蓮》之后,進行了美術表現活動,雖然欣賞的是同一幅作品,但30多名幼兒畫的各不相同,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構圖,千姿百態(tài),毫無雷同!

  他們能看懂些什么?

  兒童有著與生俱來的藝術直覺,他們對世界名畫會有一種本能的反應,這種反應甚至超出成人的想象。有不少西方美術大師如克利、米羅、畢加索等曾向兒童畫學習。兒童是大師之師,同樣,大師也是兒童之師,大師與兒童可以互為老師!八囆g類學科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藝術沒有簡單的對錯之分,對于兒童來說,對藝術作品的感知與解釋可以見仁見智,這便為兒童的自我體驗和自由想象提供了廣泛的可能。藝術不是按照科學的邏輯,它是個1+1可以不等于2的領域,這個領域正是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習慣和能力,培養(yǎng)兒童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現能力,使他們的個性與人格得以健康發(fā)展的最佳場所。在名畫欣賞中,教師不必以‘對錯’的標準來評價兒童的認識與感受,而是鼓勵幼兒圍繞所欣賞的名作盡情想象,盡可能地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生成自己的獨特理解和感受。兒童也有解讀世界名畫的能力與權力,兒童藝術是人類藝術的組成部分,兒童文化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

  老師如何引導?

  “我們采用的教學方式是對話教學,‘對話’的涵義既是指一種對話精神,一種指導思想,也是一種具體的指導策略,其核心是一種開放平等的態(tài)度。對話不等于“你問我答”,也不等于‘討論’。在對話教學中,老師和幼兒的關系是一種‘雙主體關系’,是‘你’與‘我’的關系。在某些情境中,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出現。在大師的作品面前,教師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而是要與兒童形成一種圓桌會議式的平等和諧的關系。在輕松愉悅、平等和諧的藝術氛圍中,教師作為兒童的支持者、引導者與欣賞者,不斷激發(fā)并欣賞著兒童所迸發(fā)出的藝術潛能與‘天賦’智慧!

  家長可以做些什么?

  在激發(fā)孩子的美術潛質方面,家長又該做些什么呢?王老師說,首先家長要尊重孩子的美術興趣,給孩子創(chuàng)設繪畫環(huán)境。提供物質材料和空間,比如欣賞用的畫冊、畫報,繪畫用的畫紙、畫筆,還有繪畫空間,如涂鴉墻、小畫室、書房一角等。給予孩子以精神支持和鼓勵,以欣賞的態(tài)度與眼光看待孩子的作品。其次,王立華提倡“親子共賞共畫”,有興趣的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欣賞藝術作品,一起作畫,這不僅能提高孩子從事藝術活動的興趣,也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密切親子關系。再次,王立華認為家長可以幫助拓展孩子的生活經驗與藝術經驗。在拓展生活經驗方面,家長可以帶孩子走進大自然、社會中,看花草樹木,聽山泉飛瀑,了解風土人情。在豐富藝術審美經驗方面,家長可以帶孩子有選擇地去美術館、音樂廳、兒童劇院,感受藝術氛圍,欣賞藝術作品,建立藝術門類之間的聯通,培養(yǎng)孩子欣賞藝術表演的習慣與興趣。

  在家長該怎樣評價孩子的作品方面,王立華特別指出,家長要摒棄“像不像”、“好不好”、“對不對”等評價標準。提倡讓孩子先自我評價,說說自己畫的內容,講講畫背后的故事,在此基礎上,家長再展開適當的評價,家長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評價者,也需要學習,盡量去多了解兒童的心理和藝術! ”緢笥浾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57208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