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急欲利用隨處可見的漢字來作為教育資源為自主閱讀架一座橋,但主體肯與不肯的主動性終究不能允許。有一個研究發(fā)現(xiàn),母親一直打斷孩子的游戲,說“球玩夠了,現(xiàn)在來玩積木,”或是“不要再玩積木,去玩機器人”,以為這樣可以使孩子大腦均衡發(fā)展,每樣?xùn)|西每天都玩一段時間,其實,反而使孩子沒有專注力,容易分心,在各種成熟指標上比別人晚。
問題是,另一個研究卻發(fā)現(xiàn),4歲前會認字的孩子到小學二年級時,在學校的表現(xiàn)跟其它小朋友差不多,但是,在學習的態(tài)度上卻有顯著不同,他們比較被動,對很多的事情不感興趣。
不過,兩個研究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即不教之主張的后果與及教之主張的后果均表明,對待最小的孩子教什么該不該教的問題是由怎么教,是否找到人初最適宜的方式來教,是否保證孩子的主動性發(fā)展來決定的。如果有損于孩子的主動性發(fā)展則不該教。
一方面,有聲有形有感情色彩的方塊字既然作為工具遲早應(yīng)當教。另一方面,嬰幼兒讀得老是被動,就應(yīng)當暫緩莫急,不溫不火耐心等待嬰幼兒主動性到來的那一刻。嬰幼兒有感于隨身可見的漢字了,再讀經(jīng)不晚。淡定為佳,有一個平常的心態(tài),并非要學狼爸虎媽,把孩子的主動精神給坑了。早在宋代已有個案所謂神童后來到老默默無聞,此類個案現(xiàn)代也有,總有自身和環(huán)境兩方面因素。
如果嬰幼兒一旦有了自由伙伴,甚至有了活動中心,那么一般不會出現(xiàn)比較被動對很多的事情不感興趣之類事。即使嬰幼兒離開了伙伴或者活動中心,和個別人在一起一邊閱讀一邊識字,也并非將來一定比較被動對很多的事情不感興趣。即使半推半就,比較被動對很多的事情不感興趣,是偶然性,非必然性。相反,一定范圍統(tǒng)一的讀本加上隨處可見的漢字作為資源卻省心順心,可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另外,習慣性興趣是可變的,非習慣性興趣更是可變的,更有商量的余地。對立統(tǒng)一是一定的,我們思想上的絕對化似乎倒向。不得兩極化,某些傾向性現(xiàn)象需要一分為二。不分不青紅皂白不能解決學科與學前和學前與自學的矛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645047.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