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jié)”就要到了!這不僅僅是孩子們的節(jié)日,更是所有有童心的人的節(jié)日。80后,那些曾經(jīng)的小皇帝、小公主們,如今也已為人父為人母了。與現(xiàn)在的孩子相比,80后的童年或許沒有那么多的玩具,卻有那么多豐富多彩的游戲相伴。
在這個“六一”,讓我們帶領(lǐng)孩子重溫80后媽媽們小時候玩過的經(jīng)典游戲。孩子們,這些游戲,或許沒有你的機(jī)器人那么高科技,沒有你的洋娃娃那么昂貴,但是它一樣可以帶給你無限的想象力,無邊的快樂!
童年記憶:
小時候玩過家家,最喜歡的是學(xué)大人做飯,沒有餐具,我們就自己發(fā)明。隨便找些瓶瓶罐罐,然后再改造一下就可以了。做飯的鍋很多時候就是一塊厚紙皮,把泥沙放在厚紙皮上那就是我們在煮飯了。摘些樹葉,然后用竹枝攪拌一下就是在炒菜了。飯菜做好后,我們還真的像模像樣地擺上桌子開始吃飯呢。
現(xiàn)在想來,“過家家”是孩子對成年人生活的一種向往吧!那時候的快樂是多么簡單啊!
教你玩兒:
人數(shù)要求:兩人以上。
場地要求:視游戲內(nèi)容而定。
道具要求:布娃娃、鍋碗瓢盆等。
一般規(guī)則:過家家的規(guī)則是動態(tài)的,游戲過程中因扮演的角色不同而有不同的子規(guī)則。玩過家家時,幾名兒童分別扮演“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游戲的方式主要是模仿大人過日子,如做飯、洗衣服、買菜等。游戲的道具,大多都是用手邊就能找到的一些東西來代替,比如大人們不用的破布片,他們手里的布娃娃,路邊的花花草草等。
童年記憶:
小時候,每當(dāng)秋風(fēng)乍起,小蒲扇似的楊樹葉,一片片地隨風(fēng)飄然而下,厚厚的鋪滿路邊小徑。我就和兩個表姐一起比賽玩拔老根兒的游戲。記得我曾有過一根棕黑色的“常勝將軍”,小伙伴輪流與它較量都被它“咬斷”。表姐曾想用她全部老根來換我的“常勝將軍”我都沒舍得換。
光陰似箭。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每當(dāng)看到楊樹葉飄然而下的時候,都會引起我對金色童年的回憶。
教你玩兒:
人數(shù)要求:2人
場地要求:不需要場地
道具要求:草根或者樹葉的莖
一般規(guī)則:兩個人把各自的葉莖交叉在一起,然后反方向拉扯,看誰能把誰的拉斷。記得要選成熟了的大楊樹葉,葉莖要粗壯,以深黃和淺棕色為上品,太綠了就太嫩,韌性差。
童年記憶:
80后基本都玩兒過“跳房子”的游戲吧。它可以算是最廉價的游戲了,只要一支粉筆、一塊石子兒就可以搞定。幾個人一起玩的過程中,不但活動了身體,還讓我們體會了怎樣合作,這比書本上的大道理來得鮮活多了。跳房子游戲花樣極多,游戲時,小石頭必須一格一格地往前踢,不得越格,不得壓線,否則判為失誤。有時一邊玩還一邊唱:“正月十五黑咕隆咚,樹枝不動刮大風(fēng),刮得面包吃牛奶,刮得火車上天空……”
跳房子運(yùn)動量雖不算大,卻可以鍛煉身體的靈活性和協(xié)調(diào)性,培養(yǎng)機(jī)智、果斷的意志品質(zhì),鍛煉平衡技巧,非常適合老少同玩。
教你玩兒:
人數(shù)要求:2人以上
場地要求:自畫場地
道具要求:小石頭或其他類似物
一般規(guī)則:(1)布沙袋或石塊或瓦片,必須一格一格地往前踢,不得越格,不得壓線,否則判為失誤;(2)中途失誤,可在下一輪輪到時,從失誤格開始繼續(xù)往下跳;(3)不得在方格內(nèi)久留。
童年記憶:
跳皮筋是小時候最愛的游戲了,F(xiàn)在想來,那分明就是一款在皮筋上跳舞的游戲!一邊跳皮筋,嘴里還一邊哼著童謠,多健康的游戲啊!
為了不淪落到每個課間十分鐘都撐筋的份兒,我們每天回家都要苦練技術(shù)。有的女孩子技術(shù)好,有的技術(shù)差,每次跳,我們都得重新分組,以免跳得好的都擠到一組里去,否則我們一天也別想跳一次。還有每次跳前也要重復(fù)規(guī)矩,大家也決不違規(guī)。如果班上轉(zhuǎn)來了外地的同學(xué),會帶來新的規(guī)則,我們也會煞有介事地開會討論,取長補(bǔ)短。我們也會邀請男生加入,有的人跳得比女孩還靈巧。分組時,跳得好的男生和長得帥的小男生都是大家爭取的對象。哈哈!有時候還要靠男生撐筋來增加高度,給對方制造困難呢!
教你玩兒:
人數(shù)要求:3人以上
場地要求:空地
道具要求:皮筋或松緊帶。
一般規(guī)則:跳皮筋分為單人跳和集體跳兩種。單人跳由二人拉著約3至4米長的皮筋,在皮筋的中間單人跳或多人依次輪流跳,集體跳是將數(shù)條皮筋拉成各種圖案,如三角形、四方形、五角形、多邊形、菱形、斜線形、人字形、八字形、波浪形、扇面形等。由許多人同時參加。跳皮筋的動作花樣是由若干基本動作組成的聯(lián)合動作。一個聯(lián)合動作跳2×8拍,在兒歌或音樂伴奏下進(jìn)行跳躍。
童年記憶:
丟沙包是童年時我最喜歡的游戲。那時候,我最喜歡的是很多人一起玩,為了躲避投手的攻擊,大家都會舉著胳膊、抬著腿,吱哇亂叫著左閃右躲,出現(xiàn)撞人事件那是再平常不過的了。說實在的,因為大家都急著躲閃,所以很容易撞在一起,而且會撞得很疼,但是為了求“保命”,誰還有心思想那疼不疼,都是互相一笑抿恩仇,然后就去大義凜然地舍己救人去了。
在飛來飛去的沙包中,在左躲右閃中,在嘻嘻哈哈中,我們80年代的孩子不知度過了多少個快樂的日子。
教你玩兒:
人數(shù)要求:3人以上
場地要求:小型空地
道具要求:沙包
一般規(guī)則:人分成兩撥,一撥橫列在場地中間,另一撥選二人站在兩端。開始后,由兩端的孩子中的一個持包,丟向中間的一撥,丟中了誰,誰下場;丟不中,則另一端的孩子撿包接著丟,場上的一撥孩子必須不斷地轉(zhuǎn)身,面向持包人。他們可以躲包,也可以接包,如果把丟過來的包接住,則對方失分,有下了場的可以被救活。丟包講求速度,丟的一方速度一快,躲的一方容易亂陣腳,也容易躲閃不及,更不容易接包。
童年記憶:
小時候家里不富裕,小孩子也沒有什么可玩的,常常用簡單的東西創(chuàng)造快樂,小小的繩子就成了手中的趣味玩具。
翻繩的記憶,不僅那些層出不窮的神奇花樣,更是讓人難忘的姐妹之情。小小的繩子在兩雙小手中過來過去,這時候天地是靜靜的,只有姐妹的小手在翻、繞、騰、勾,兒童世界變得神奇莫測,偶爾一個人不小心翻成線疙瘩,結(jié)果打鬧一片,往往在大人的呵斥中收場,可不久,卻好了傷疤忘了疼,又往一起湊了。
翻繩,幾多糾纏,幾多夢休,幾番雨打風(fēng)吹去,那童年清晰而溫暖的快樂卻從未褪色。
教你玩兒:
人數(shù)要求:2人
場地要求:不需要場地
道具要求:毛線(閉環(huán))
一般規(guī)則:拿一根毛線,兩邊接起來,在手中經(jīng)過一定的變換形成各種各樣的圖案。
馬蘭花,馬蘭花,風(fēng)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們在說話,請你馬上就開花,就開花。
小皮球,駕腳踢,馬蘭花開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
周扒皮,會偷雞,半夜里起來學(xué)公雞,我們正在做游戲,一把抓住周扒皮。打又打,踢又踢,看你還偷雞不偷雞。
我是一只小青蛙,張開嘴巴叫呱呱。請你不要嫌我吵,田里害蟲歸我抓。
一個毽兒,踢兩半兒,打花鼓,繞花線兒,里踢外拐,八仙過海,九十九,一百。
橡皮筋,腳上繞,繞在腳上跳呀跳。像飛雁,似小鳥,先跳低來后跳高。跳過山,跳過海,跳過祖國臺灣島。見親人,小同胞,同跳皮筋同歡笑。
柳樹彎,柳樹彎,柳樹彎到小河邊,河里的魚,河里的蝦,河里的青蛙叫呱呱。
天上的星星亮晶晶,我在大橋看北京,看到了北京的天安門,毛主席是我們的大救星。
《神筆馬良》:由我國著名兒童文學(xué)作家、理論家洪汛濤于20世紀(jì)50年代創(chuàng)作。《神筆馬良》在國內(nèi)家喻戶曉,馬良形象深入人心。馬良已經(jīng)成為中國兒童智慧、勇敢和正義的化身。
《黑貓警長》:1984年由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推出的動畫片。塑造了一個機(jī)智勇敢的黑貓警長形象,他偵破了一個又一個案件,保衛(wèi)了森林的安全。各個角色的表情刻畫非常到位,故事情節(jié)也特別適合兒童的心理。
《阿凡提的故事》:是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于1980年發(fā)行的一部木偶動畫電影。以傳說人物阿凡提為主角,整部動畫電影分為十幾個小故事。阿凡提倒騎毛驢滑稽而幽默的形象和他使人忍俊不禁的笑話,在世界范圍內(nèi)廣為流傳。
《葫蘆娃》:是由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于1986年原創(chuàng)出品的十三集系列剪紙動畫片。七只神奇的葫蘆,七個本領(lǐng)超群的兄弟,為救親人前赴后繼。
《藍(lán)精靈》:1958年,比利時漫畫家皮埃爾·庫利福德創(chuàng)造了“藍(lán)精靈“這個藝術(shù)形象。故事講述了森林里一群藍(lán)色的小精靈和邪惡的巫師格格巫斗爭的故事。
《巴巴爸爸》:是一部法國系列連環(huán)畫,1981年在美國首播,風(fēng)靡全世界。巴巴一家可以變成任何東西,“巴巴爸爸”在法語的意思是“爺爺?shù)暮殹,而松軟的像胡須的棉花糖也叫做“巴巴爸爸”?/P>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679061.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