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分析學生身邊的事例,讓學生明確禮貌是社會生活中應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意識到禮貌在交往中的好處,從點滴做起,態(tài)度誠懇、儀表大方、語言文明、行為得體地與人交往;并能反思自己,發(fā)現自己身上存在的不禮貌的行為習慣,努力改正,做講文明、懂禮貌的中學生。
同時發(fā)展學生觀察、感受、體驗、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養(yǎng)同他人交往與溝通的能力;養(yǎng)成基本的交往禮儀與技能;并在學生活動中加強學生口頭及書面的表述能力;增強團隊意識,提高合作能力。
〖教材分析〗
1.邏輯分析
講文明、有禮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質。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文明禮貌的言行是相互尊重、有效溝通、增進友誼的必要條件;相反,粗魯的言行勢必會導致敵意、妨害溝通,割裂友誼,甚至釀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而中學生正處于逆反時期,習慣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做事情,思維敏捷卻感情沖動,不拘小節(jié),容易傷害他人而不自知。在日常生活領域和人際交往領域常常碰壁。本課從“如何聽”、“如何說”、“如何做”、“什么該做、該說與什么不該做、不該說”等角度,讓學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基本的交往禮儀、規(guī)范。
本課共分為兩站。
第一站:人際交往要禮貌。
主要是講禮貌的重要性。首先用學生身邊的事例引入,讓學生明確禮貌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遵守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然后,以具體事例和相關知識鏈接相結合,讓學生明確禮貌的重要作用,從而產生想要知道并遵守基本社交禮儀的愿望;同時為下一站的教學做鋪墊。
第二站:如何講禮貌。
學生理解禮貌的重要作用并不難,難的是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為,真正成為講文明、懂禮貌的人。本站著重介紹掌握基本交往禮儀的途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要求具體而又切合實際。
圖示:
禮貌是社會生活中應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
人際交往要禮貌 禮貌利于交往
。ㄖ匾裕《Y貌的作用
禮貌減少誤會
態(tài)度誠懇、儀表大方、語言文明、行為得體
如何講禮貌??從點滴做起 學會謙讓道歉
。ㄍ緩剑 ∽鹄蠍塾、尊重婦女、關愛弱者
2.內容分析
第一站:人際交往要禮貌
輔文欣濤的事例,以學生身邊經常發(fā)生的事例為切入點,引發(fā)學生思考??人與人之間該如何相處,自然過渡到正文。
正文包括三個自然段。第一段主要闡述禮貌的概念。禮貌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守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第二、三自然段重點闡述禮貌的重要性。禮貌利于交往,禮貌利于減少誤會,禮貌是人際關系和諧的潤滑劑。
“知識鏈接”:《文明十不可》、《鄰里相處十忌》,擴展學生對文明禮貌知識的理解范圍,是對正文的有益補充。
“各抒己見”活動。讓學生列舉身邊的不禮貌行為,并分析由此帶來的不良影響。一方面讓學生注重觀察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另一方面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解決實際問題,容易引發(fā)學生共鳴,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性。
第二站:如何講禮貌
輔文士輝與志強的故事為本站的切入點,目的是引發(fā)學生思考??我們該用什么態(tài)度、方式對待他人,怎樣才能做到文明禮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正文包括九個自然段,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如何才能做到文明禮貌。
我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歷來注重文明禮貌。現在,文明禮貌反映了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尊重的友好關系,也反映了公民自身文化修養(yǎng)水平。讓中學生學會禮貌用語、培養(yǎng)得體優(yōu)雅的舉止是本站的重要任務!爸R鏈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加強了學生對自己身份及這一身份應有行為規(guī)范的了解,是對正文的有益補充。
《全國助殘日和紅領巾助殘活動》讓學生從別的中學生的做法中獲得啟示,反思自己,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文明禮貌中學生。
“活動平臺”:本站設計了兩個課堂活動。
《有關禮貌的辯論會》活動,針對謙讓的問題,讓學生充分討論,陳述自己的理由,在激烈的辯論中,逐漸澄清觀點,達成共識。
老師在教學中不居高臨下,注重師生互動,挖掘學生中的思維火花,所授知識利于內化為學生的行為習慣,取得良好教學效果!段拿鞫Y貌集訓營》活動,模擬道歉的心理感受、學會道歉。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取知識。
“擴展閱讀”:《喬治?華盛頓的禮儀規(guī)則》。通過閱讀名人的事例,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禮儀的重要性,并可以借鑒、效仿名人的做法。
〖教學建議〗
1.重點難點分析
讓學生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與技能,養(yǎng)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首先文明禮貌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行為規(guī)范,尤其影響著一個人人際交往的質量。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與技能,養(yǎng)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其次,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從小養(yǎng)成一些良好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再次,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標在于不僅讓學生知道為什么這樣做,知道怎樣做,還要指導他們自覺地堅持這樣做。所以讓學生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與技能,養(yǎng)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然而,目前七年級的學生多數是在較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做事只想自己,很少關心他人的感受;另外,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所以教師怎樣落實行為目標,如何讓學生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真正成為講文明、懂禮貌的人就成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建議教師們采用下列方法突破重點難點:
(1)注意課堂與課外的結合,在課前針對學生中存在的不禮貌行為,或學生中常見的不禮貌行為進行調查,獲得第一手資料。學生課外的體驗對教學大有裨益,如果能夠帶進課堂,課堂會更加生動活潑,同時教學會更有針對性,易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動!队嘘P禮貌的辯論會》、《文明禮貌集訓營》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取知識,加深理解。
(3)補充大量各種形式的材料,豐富教學內容。
如視頻材料:北京電視臺“文明三十秒”節(jié)目;中央電視臺相關的公益廣告等。
如文字材料:《個人禮儀經典總結》
、僮晕医榻B
應酬式:在不太重要的場合,如火車上只要說出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
工作式:你好,我是某某學校某某班級某某同學。
交流式:你好,我是某某,請多多關照。
禮儀式:如開學儀式,升旗儀式等等,比較莊嚴。
、谘凵
與別人談話時眼神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來說,角度應該平視,表示平等。斜視,表示失禮。俯視,從上往下看,表示輕視別人。眼神停留的部位在額頭上,屬于公務型注視。不太重要的事情和時間也不太長的情況下多采用這種方式。眼神停留在眼睛上,屬于關注型注視。眼神停留在眼睛至唇部,屬于社交型注視。眼神停留在眼睛到胸部,屬于親密型注視。注視時間約為談話時間的2/3。與別人談話30分鐘時,如果只有10分鐘以內的時間對方是看著你的,說明他在輕視你。如果10分鐘至20分鐘之間對方是注視你的,說明他對你是友好的。20分鐘至30分鐘說明兩種情況:重視或是敵視。
、勖嫒
有的時候皺眼眉,表示不耐煩。撅著嘴表示生氣!班?”表示驚呀。
、苄θ
要學會微笑。微笑很重要,誰也不喜歡天天面對著一副冷面孔。微笑猶如冬天里的一抹陽光,給人以溫暖。
、菪枰苊獾纳眢w語言
當與別人談話時不要雙手交叉,身體晃動,一會傾向左邊,一會傾向右邊,或是摸摸頭發(fā)、耳朵、鼻子給人以你不耐煩的感覺。一邊說話一邊在玩筆,如轉筆、拿筆來回的按。即使不是在跟長輩談話,同輩之間也是不禮貌的。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選用適合自己學校實際情況,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方式進行本部分教學。
2.教學過程
第一站:人際交往要禮貌
參看:《北京青年報》??《文明就差這一點兒》專欄!(北京青年報)
教師可選擇以下方式導入:
(1)直接導入。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別人說“要講禮貌”,你自己也可能評價過別人“真懂禮貌”或者“真沒禮貌”。那么,什么是禮貌?哪些行為是禮貌的行為?哪些是不禮貌的行為?
(2)音像、圖片導入。
課前準備一些有關文明禮貌行為的公益廣告、宣傳片、宣傳圖片等資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導入新課。
(3)小品導入。課前設計一個或幾個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且能體現文明或者不文明行為的情景,課前組織部分學生排演,也可以課上即興表演。目的是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激發(fā)學習興趣。
如:學生甲、乙為前后座位的同學。自習課上,同學們正在做數學作業(yè)。同學甲發(fā)現要用圓規(guī)畫圖,但是自己的圓規(guī)沒有帶來,于是,回頭便將同學乙正用著的圓規(guī)拿來自己使用。
數學課上,教師在黑板上布置一道演算題,要求同學們快速求出結果,很多同學就在桌面上算了起來。
本站的內容教學主要讓學生明確:交往需要規(guī)則。禮貌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遵守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禮貌有利于交往,有利于減少誤會。包括兩層含義:
(1)禮貌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守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
(2)必須了解并遵循基本的交往禮儀。
這兩個問題,有內在的邏輯關系。人們在社會中生活,必然發(fā)生與人的關系,即存在人際交往;交往需要規(guī)則,禮貌的重要性就在于可以維護交往秩序,減少誤會,使人際交往合理、有序進行。因此,在教學中,不用刻意分開講解。
調查一下學生在文明禮貌方面存在的問題吧!會有幫助的!
建議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討論法?梢越M織學生圍繞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他人身上的有關禮貌在交往中的作用的事例,進行討論。
如教師設問:你認為我們班哪些同學最有禮貌?表現在哪些方面?你認為這給他(她)帶來了哪些好處?你認為在我們班還存在哪些不禮貌的行為?這些行為對班級發(fā)展、對同學個人發(fā)展有什么影響?
也可以課前進行文明禮貌行為的調查,將學生做得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按百分比排序,課上針對調查結果進行討論,針對性更強。
。2)設計游藝活動。圍繞交往中禮儀的重要性設計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禮儀,體驗文明禮貌是人際關系和諧的潤滑劑。
。3)小品表演賽。將全班同學分組(4至5人一組),每組自行確立一個有關文明禮貌行為影響我們交往的主題,自編自演一個小品,時間3分鐘。全班討論小品中的行為是否可取,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影響。
評比辦法:總分10分,其中內容健康、主題明確5分,表演水平3分,創(chuàng)意新穎1分,道具1分。每組一位同學和老師一起作評委,去掉一個最高分、一個最低分再計算平均分,得出每組的最后成績。根據情況可評選最佳男女演員、最佳創(chuàng)意等獎項,并可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一定物質獎勵。
總之,在教學中應盡量選擇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情景或事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同時,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避免單純的說教,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
第二站:如何講禮貌。
人無禮,而不生;事無禮,而不成;國無禮,而不寧。
這一部分內容既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教師可選用以下方式導入。
。1)名言導入。
禮貌周全不花錢,卻比什么都值錢。
??塞萬提斯
這句話說明了什么?在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歸納:禮貌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我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歷來注重文明禮貌。現在,文明禮貌反映了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尊重的友好關系,也反映了公民自身文化修養(yǎng)的水平。中學生應學會禮貌用語、培養(yǎng)得體優(yōu)雅的舉止。怎樣才能做到文明禮貌呢?
。2)事例導入。
可以利用教材上士輝和志強的事例,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典型事例,創(chuàng)設情景,在分析中直接切入主題。
本站內容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態(tài)度應誠懇。
態(tài)度決定一切。禮儀、禮節(jié)、禮貌,是人重要的道德修養(yǎng),它絕不是停留在口頭的空話,而是雋刻在靈魂中的優(yōu)秀品質。文明禮貌待人,應從真誠的態(tài)度入手。
(2)儀表應大方。
可以搜集一些社交禮儀中對儀表要求的材料,豐富教學。也可以調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儀表、服飾是否存在不在意或者太在意的情況。針對本班的情況進行討論,這樣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能夠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如:辯論賽。正方:中學生不可以佩戴首飾。反方:中學生可以佩戴首飾。課前,將學生分成兩組,抽簽決定正反方。每方選派四名選手參加辯論。按照主辯、一辯、二辯、三辯分工。課上,由老師(或選派一名同學)擔任主席,兩名同學為計時員,開始正式辯論。也可以采用討論的形式。
參考書目:魯迅《論“他媽的!”》,《中國人的禮儀生活》吳成國著,《北京市朝陽區(qū)中小學禮儀、禮節(jié)、禮貌規(guī)范叢書》。
(3)語言應文明。
一個人的談吐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體現出他的道德修養(yǎng)情況。社會成員語言的文明程度可以用來判斷社會的文明程度。中學生語言的文明程度可以用來檢驗學校的校園文明程度。在生活中,很多的中學生張口必帶臟話,嚴重污濁空氣。
美好的語言來自美好的心靈。建議老師在教學時,針對本校具體情況,展開討論。如:讓學生利用午休或放學后的時間,在校園里轉轉,并記錄自己聽到他人說臟話的次數。課堂上匯報,并討論這種不良行為習慣會帶來哪些負面影響。號召學生:文明從說話開始!
也可以舉具體事例說明。如:《金魚的故事》。
有一個漁夫捕到一條金魚,它的色彩有如黃金一般奪目。于是,漁夫把金魚獻給了國王。國王很高興,不僅賞賜了漁夫,還把金魚放進了華美的魚缸。說來也奇怪,自從那條金魚來了之后,整個皇宮就彌漫著臭氣。后來國王找到精通金魚語言的人,才弄清事實。原來這條金魚經常貶損、咒罵其他的金魚,所以它一張口,就會散發(fā)臭氣。國王馬上派人把金魚扔進臭水溝,并且說“像它這樣的金魚根本就不配呆在這圣潔的皇宮中。”
林清玄(臺灣)
故事揭示的道理是:語言應文明。
(4)行為應得體。
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和個人素質是分不開的。不同的禮儀舉止在不同場合是有不同的意義的。文明的舉止是人的內在修為,要靠長期的培養(yǎng)。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舉止,既尊重了他人,又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體現。
培養(yǎng)學生得體的行為,應從日常生活點滴入手,如打招呼、鼓掌、握手等。在教學中,可設計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知識技能。
如讓部分學生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家長、老師、同學、鄰居、學校門衛(wèi)、清潔人員等),另一部分同學以自己現在的身份模擬怎樣與不同的人打招呼。
教材中“文明禮貌辯論會”、“文明禮貌集訓營”的活動很棒呦!試試吧!
在體驗結束后,教師及時進行總結。不僅要表揚做得好的同學,同時要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補充相關知識,進行升華。如:《握手十忌》
、偌刹恢v順序。作為一種禮節(jié),握手是很講究先后順序的。在家里接待客人,客人來時,主人要先伸出手來,以示熱情歡迎;客人告辭時,主人卻應在客人后面伸手,否則,就有“逐客”之嫌疑,除此以外,握手的正確順序是:上級,長輩,女士優(yōu)先;下級,晚輩,男士在后呼應,切不可搶先。
②忌掌心向下壓。一般情況下,與人握手時,把手自然大方的伸給對方就可以了。如果表示對他人的尊重,伸手與之相握時,掌心應向上。但切忌掌心向下壓,去握他人的手,那樣會給人一種傲慢、盛氣凌人、粗魯的感覺。
、奂尚牟辉谘。跟人握手時,左顧右盼,心不在焉,或者一邊同人握手,一邊又與其他人打招呼,這些都是不禮貌的行為,是對對方的不尊重。正確的做法是:與人握手時,雙眼正視對方的眼睛,以示專心有誠意。
、芗纱魇痔。有人習慣于戴手套,但在握手時,必須把手套摘下來。在有些地方,女士被允許戴手套與人握手,其實,摘下手套更不失身份。
⑤忌持久握手。握著別人的手問長問短,看似熱情,實則過分。尤其是對異性,更不能握著人家的手長時間不放。三四秒鐘足矣。
、藜勺笫治帐。除非右手有不適之處,否則,決不能用左手與他人握手。尤其是對外國朋友,這一點特別要注意。比如:印度和穆斯林便認為,左手只適用于洗浴和去衛(wèi)生間方便,而決不能去碰其他人。西方人也不喜歡用左手和別人握手。
⑦忌隨處濫用雙手握手。有人為了表示自己的熱情、友好,常常是像做“三明治”也是不妥當的。故友重逢,或對他人進行慰問時,可以用雙手握,但不能夾得太緊,像捉魚一樣便不合適了。
、嗉刹恢v“度”。做任何事都有個度的問題,握手也不例外。怎樣才適度呢?研究家們認為,正確的做法是,用手掌和手指的結合部不輕不重地握住對方的手,然后再稍稍上下晃一下。
⑨忌過分客套。有的人不論跟誰握手,都一個勁兒地點頭哈腰,這樣做,明顯地讓人覺得客套過分。與人握手,應該同時致以問候,但如條件所限,不允許出聲,點下頭也算打了招呼,致了問意。對上級長輩或者貴賓,為了表示恭敬,握手,欠一下身,也未嘗不可,但點頭、欠身和沒完沒了的點頭哈腰是兩碼事。
忌交叉握手。 有些場合,需要握手的人可能較多。碰到這種情形,可按照由近及遠的順序,依次與人握手。切不可交叉握手,尤其是和西方人打交道,更應該避免。即兩個人想握手,另外兩個人相握的手不能與之交叉。因為交叉會形成十字架圖案,西方人認為這是最不吉利的事。
(摘自:師寧、王頡編著,《中國公民素質訓練100例》)
(5)學會謙讓、互敬互讓。
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學生中獨生子女較多,在家庭中基本處于“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喜好“拔尖”,同學之間發(fā)生矛盾時不懂謙讓。建議教師在教學時,采用情景分析法。用學生中常發(fā)生的相關事例做情景,深入探討,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6)學會道歉。
道歉是禮貌、真摯、誠懇的表現。單純的依靠教師的說教,缺乏實際體驗,學生很難將這種禮貌要求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動力。建議教師在教學中,調查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結合調查結果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比如:生活中經常會發(fā)生因為誤會而錯怪他人的事情。你是否被他人錯怪過?你當時的感受如何?你是否錯怪過他人?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讓學生談自己的切身感受。可以設計訪談活動。
教材《文明禮貌集訓營》活動,體驗道歉的心理感受,易帶給學生震撼!
(7)尊老愛幼、尊重婦女、關愛弱者。
從校園文明入手,做一個關愛公益的志愿者吧!
老人、婦女、兒童、殘疾人是社會生活中的弱勢群體,對待他們更應該尊重、關心。在家庭中,學生習慣了被父母照顧,很少有學生想到要照顧父母。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周末給父母做一頓飯來鍛煉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的同時感受父母平日的辛苦,并加深對父母的理解。
(8)移風易俗、見義勇為、關愛公益。
這既是中華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又是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根據自己課時安排情況、學生情況可自主安排教學內容的詳略、處理方式等。
3.評價建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yi/7562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