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之二:談話法
談話法,是憑借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和生活、學習經(jīng)驗,通過問答的方式傳授地理知識、啟迪智力的方法。
隨著地理教學改革的深入,目前在中學界的教學實踐中采用談話法已愈來愈多,不僅在復習鞏固舊知識、檢查知識掌握程度時普遍采用談話法,而且在傳授新知識時也較多地采用談話法。談話法一般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問答式談話法,另一種是啟發(fā)式談話法。
問答式談話法一般在檢查學生對已學過的地理知識是否遺忘時運用,教師和學生一問一答,比較簡單。例如,在學過“世界的海洋”以后提問學生,海底地形主要有哪幾種;學過“大氣垂直分層”以后提問學生,大氣圈自下而上分為哪五個圈層等。
啟發(fā)式談話法則不同,教師提出的問題通常需要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通過創(chuàng)立“問題情境”,使學生處于一種“智力上的困窘狀態(tài)”;蛘甙演^復雜的內容分解成幾個組成部分或一些小問題,然后啟發(fā)、誘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利用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尋求問題的正確答案。
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有關陸地水的內容時,這樣運用啟發(fā)式談話法:首先告訴學生,非洲中部有一個乍得湖,它是個內陸湖泊;接著將此湖的位置和注入水系作一描述,指導學生觀察乍得湖的位置示意圖;然后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內陸湖一般都是咸水湖,但乍得湖卻是一個淡水湖,并且一年之中湖泊面積相差將近一倍,請根據(jù)該湖的地理位置以及水源補給特點分析原因。在學生觀察、思考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該湖泊的緯度位置、所處風帶氣壓帶、注入水系流域的狀況等等,一步一步尋找正確答案,從而起到了聯(lián)系多種知識、啟迪學生思維的作用。啟發(fā)式談話的提問方式有多種,如遞進式、分解式、迂回式、反問式、懸念式、比較式、串聯(lián)式、擴展式等等。
運用談話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把握提問的時機和對象。要針對教學目的、重點、難點以及教材內容的特點設置問題。提問時要面向全班,讓全班學生都積極思考問題,然后再指定學生回答。指定對象應顧及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學生。
②教師的提問要有靈活性和應變能力。要根據(jù)學生答問時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提問的角度、范圍和深度,使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順利找到問題的答案。
③擬定問題的深淺度要適當。問題要明確、具體,切忌模糊、空泛;問題的范圍大小和難易度都要適中;問題要避免帶暗示性,以免學生不是在思考問題,而是在猜測;重點的、主要的問題地理性要強,切忌在枝節(jié)問題上大做文章;有關的問題應有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
談話法與講授法相比,有一些共同和不同的特點。
首先,談話法與講授法一樣,具有方便、靈活、適應性強和富有感染力等特點。
其次,由于談話法相對講授法來說需要學生更多、更直接地參與,因而只要教師平時注意培養(yǎng)和訓練,對于學生地理術語的應用能力及語言組織表述能力的提高將會有很大的作用。
第三,談話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尤其是啟發(fā)式談話對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很有益處。
第四,談話法能迅速地、直接地收到學生的反饋信息,有利于教師及時調控教學進程。
第五,講授法有“過長時間單純地講述、講解不易維持學生注意”的缺點,而談話法由于師生共同參與,有問有答,因而相對地彌補了講授法在這一方面的不足。
談話法的局限性首先表現(xiàn)在,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場合都適合運用談話法,雖然講授新課、復習舊課都可運用談話法,但有些難度很高需要完全由教師講解,或者情節(jié)生動、文字精彩需要由教師講述、講讀的教學內容,就不需要或不適合采用談話法。
其次,談話法相對于講授法來說教學時間一般要長一些,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過多地采用談話法,有時可能會完不成教學任務。
第三,對于初次走上講臺的實習教師或新教師來說,運用談話法有一定的難度,他們雖然在備課時也能設計好提問的方案,但上課時往往只會按“既定方針”辦,不能靈活掌握談話的進程,遇到意想不到的情況常常手忙腳亂、顧此失彼,缺乏應變能力。當然,要想自如地運用談話法,掌握好提問的“時機”、“火候”和“分寸”,必須有較長時間的教學實踐,尤其達到談話技巧的“爐火純青”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從這個意義上講,談話法的運用確實是一種“藝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1013479.html
相關閱讀:有損腦健康的七種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