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上冊之貧血】,貧血是指全身循環(huán)血液中紅細胞總量減少至正常值以下。但由于全身循環(huán)血液中紅細胞總量的測定技術比較復雜。
“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在單位體積中的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shù)和(或)血細胞比容低于正常低限,,以血紅蛋白濃度較為重要。由于紅細胞容積測定較復雜,臨床上常用血紅蛋白(Hb)濃度來代替。中國科學院腎病檢測研究所血液病學家認為在中國海[1]平面地區(qū),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婦Hb<100g/L就有貧血。
1972年WHO制訂的診斷標準認為在海平面地區(qū)Hb低于下述水平診斷為貧血,6個月~6歲兒童110g/L,6~14歲兒童120g/L,成年男性130g/L,成年女性120g/L,孕婦110g/L。應注意,久居高原地區(qū)居民的血紅蛋白正常值較海平面居民為高,在妊娠、低蛋白血癥、充血性心力衰竭、脾腫大及巨球蛋白血癥時,血漿容量增加,此時即使紅細胞容量是正常的,但因血液被稀釋,血紅蛋白濃度降低,容易被誤診為貧血;在脫水或失血等循環(huán)血容量減少時,由于血液濃縮,即使紅細胞容量偏低,但因血紅蛋白濃度增高,貧血易誤診。
造成貧血的原因有多種:缺鐵、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礙等。一般要給與富于營養(yǎng)和高熱量、高蛋白、多維生素、含豐富無機鹽的飲食,以助于恢復造血功能。
不少患者出現(xiàn)不明原因的貧血,去血液科卻查不出任何病因,一直當作缺鐵性貧血治療。對此,最新一期的英國《結腸直腸病》雜志刊登新研究發(fā)現(xiàn),此類不明原因缺鐵性貧血很可能是結腸直腸癌的早期癥狀。
英國達勒姆大學教授S·達梅里博士及其同事對至少62.8萬名40歲以上的患者進行了研究。參試者接受了缺鐵性貧血篩查,結果發(fā)現(xiàn)1/3缺鐵性貧血患者后來都患上了結腸癌。
總結:所以臨床上一般指外周血中血紅蛋白的濃度低于患者同年齡組、同性別和同地區(qū)的正常標準。國內的正常標準比國外的標準略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139157.html
相關閱讀:八年級生物期中考試試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