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馬說》教案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初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馬說教學案

1、課前3分鐘

2、課前起跑線——字詞檢測

?(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3、出示目標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guān)系,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

(3)翻譯并背誦課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戰(zhàn)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著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為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沖云霄。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它看到伯樂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jīng)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為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fā)了青春,F(xiàn)在,我們一塊兒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于千里馬是多么的重要! (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韓 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為”韓柳”。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世盛稱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幼孤貧刻苦好學,德宗貞元八年進士。曾任監(jiān)察御史,因上疏請免關(guān)中賦役,貶為陽山縣令。后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遷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做過吏部侍郎,死謚文公,故世稱韓吏部、韓文公。是代古文運動領(lǐng)袖唐,與柳宗元合稱韓柳。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重氣勢。

韓愈才華出眾,胸懷大志,卻不為當時重用,雖業(yè)精行成,卻難以施展,郁郁不得志。本文借物說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馬的遭遇,諷喻當世不知用人,感嘆自身懷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

?(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四、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采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注意節(jié)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wěn)。

1、 [朗讀提示]  劃分節(jié)奏

2、翻譯課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質(zhì)疑解難疏通文義,最后進行交流。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理解文中難懂的實詞和虛詞的意思。

3、背誦課文

要求在熟讀課文并且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或速記、或互相檢查,要求能當堂背誦。教師做適當?shù)貦z查。

五、作業(yè)

1.將全文譯成現(xiàn)代漢語,完成練習二。

2.繼續(xù)背誦課文。

3.完成思考題:

a.根據(jù)標題所示,試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b.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試簡述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包括字詞積累、課文翻譯和朗讀背誦。

二、整體感知

1.教師導學: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悶不平。

思考題:

a.結(jié)合標題,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b.結(jié)合創(chuàng)作背景,談談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有什么顯著特點?說說我們還學過哪些類似的文章?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在的基礎(chǔ)上,采用小組交流和課堂討論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師應切實地做好點撥)

2.教師提示:

a.本文是一篇議。標題是《馬說》。“說”是古代的一種議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如《愛蓮說》。

b.本文主要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同時對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c.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托之物以某種象征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類似這種寫法我們還在《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課文過。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達中心,能激發(fā)讀者的想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170906.html

相關(guān)閱讀:初中語文基礎(chǔ)知識之對比分析法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