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技巧之隆中對背景】,《隆中對》原名《草廬對》,是中國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劉備初次會面的談話內容,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標題是后人加的。
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張角兄弟的領導下,爆發(fā)了著名的黃巾起義。起義軍用黃巾裹頭,呼喊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義軍到處,“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川黃巾起義的浪潮迅速席卷了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qū),沉重地打擊了東漢豪強地主的反動統(tǒng)治。面臨滅頂之災的東漢王朝為了維護風雨飄搖的統(tǒng)治,急忙調兵遣將,向農民起義軍瘋狂反撲;各地的豪強勢力也趁此機會招兵買馬,加入鎮(zhèn)壓農民起義軍的行列。
經過黃巾起義沉重打擊,東漢王朝已經是奄奄一息,名存實亡了。而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豪杰并起,跨州聯郡者不可勝數。”各地的軍閥勢力紛紛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經過十多年的火拼廝殺,公孫瓚占據幽州;公孫度占據遼東;袁紹占據冀州、青州、并州;袁術占據揚州;曹操占據充、豫二州;劉表占據荊州;孫策、孫權占據江東;韓遂、馬騰占據涼州;劉焉、劉璋父子占據益州,唯獨劉備沒有固定的地盤,率領部隊輾轉四方,先后依附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都,政治上取得了“天子以令不臣”圖的有利地位。并先后率軍消滅了呂布、袁術、袁紹等割據勢力,占領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舉平定南方,一統(tǒng)華夏的趨勢。
諸葛亮出身名門氏族,少時就才華橫溢,超群出眾。史稱其“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z]《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后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諸葛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諸葛亮就是在東漢末年的戰(zhàn)亂年代出生成長起來的,他親眼目睹了戰(zhàn)亂給百姓造成的家破人亡的痛苦。特別是諸葛亮隨同叔父諸葛玄南下過程中,沿途那種“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涼悲慘景象,更是在年青諸葛亮的心靈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時也為后來諸葛亮立志消除分裂割據,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礎。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年方十七歲的諸葛亮就開始了獨立生活, “躬耕隴畝”于南陽中,諸葛亮度過了十個寒暑春秋。
總結:在隆中,諸葛亮認真研讀史籍,總結歷代興亡的經驗教訓;密切注意當時的政治形勢,冷靜地觀察與分析各個政治集團實力的消長和斗爭的成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192485.html
相關閱讀:初中語識文基礎知識之說明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