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在初中作為一門起始學科,對于有些學生來說,在學習中有些摸不著頭緒,甚至覺得困難,作為一個從事化學教學的教師,我總結了在自己多年的經驗,將初中化學的學習分成三個階段,我把它稱為“三步曲”。從整個初三的化學學習,到迎接中考考試,我把整個的學習分成“開花”、“結果”、“穿串”三步。
首先是“開花”,就是指新知識的學習。在新知識的學習中,也應該分三步走:理解、記憶、運用。 新知識的學習中,很多知識點是很零散的,需要記憶,但是,如果是死記,就會使學生產生一個誤解,認為化學就是死記硬背,這樣會失去了化學的樂趣。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如果不理解,記憶的東西是死的,稍有變動將會使學生無所適從的,所以說,首先要理解,過程遠遠大于結果。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所起的作用很關鍵,在教學中深入淺出,教學工作中,有自己獨到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采用愉快教學方式, 和學生在課堂中建立平等和諧的學習關系,不斷的激發(fā)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探究的興趣,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激情,使整個課堂氣氛充滿活力,教學方式靈活多變。根據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法展示自己獨特的教學藝術,以吸引學生的視野和思維。能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和恰到好處的形象比喻,讓學習內容在傳輸的過程中消耗和損失減小到最低值。在教學工作中,能積極參加教育教學的研究和教學的實驗改革,以高度熱誠的態(tài)度迎接新課程的改革。
如果沒有記憶,將沒有知識的積累,就不能將所掌握的知識再現在卷面上。本次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起引導作用,即指引學生按照適合自己的方式加以記憶,例如,可以編排一些順口溜或幽默的短語來加強記憶。
運用是一個知識的升華,也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具體到實際中,就是會做各種各樣的題。播種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求教師不但有很好的理論基礎,有較高駕御教材的能力, 還要有良好的操作規(guī)范和靈活的動手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 ,對教師的要求也不斷的提高,注重對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博覽群書,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并提高自己對多媒體的了解,能熟練運用多媒體幫助教學。
早在三千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就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因此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始終需要把握“授之以漁”而非僅僅“授之以魚”,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創(chuàng)建自己特有的“緘默知識”。即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用一個符號或一個肢體語言來表示一個知識點或一個實驗現象,成為了一種提高效率的資源。
理解、記憶、運用三者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若要“花”開的燦爛,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就缺一不可。
當新的知識學習結束以后,初三面臨的就是復習和迎接中考,在復習中,沒有了新的知識的學習。但所學知識的外延將以各種各樣的姿態(tài)出現了,這就是“結果”。這段時期每個知識點以千姿百態(tài)的形式展現,此時最忌諱的是只做題,在題海中純粹做題,只重量而不重質,不去總結,要提醒學生做題時要注意收獲知識點的果子。要做到:1. 抓住關鍵,歸納各物質相互聯系規(guī)律,化學方程式是學習化學的關鍵。歸納各物質相互聯系實質上是各物質間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的歸類和總結。2.注重實驗貫穿章節(jié)的復習。以實驗為主線貫穿各章知識點,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更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以提高復習的效果。
所謂的“穿串”,就是用自己所學的內容強化知識結構,進行知識點分類總結。不會總結,只能是被動的學習,不會有升華,也就是沒有好的學習方法。整本書可知識分為:1.基本概念和原理;2.元素及化合物;3.化學計算;4.化學實驗等四大部分。在引導學生復習時,可運用多種方式,把基礎知識整理成知識點,然后連成線,梳理相互聯系與對比交織成“知識網”,就是我所說的“穿串”。在臨近中考的時期,再針對中考的考試題型,進行專題總結及綜合訓練。強化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
教育的宗旨是教給學生一個科學的學習方法,使之一生具有科學的學習能力。因此,在整個初三的化學學習中,教師要能把握教材,駕御教材,把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授之以“漁”,而不僅是授之以“魚”。
作者:張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258951.html
相關閱讀:怎樣掌握初中化學實驗現象的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