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萬事開頭難”。要想上好一堂課,良好的開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謂導入,就是教師在講課之前,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的一種教學語言與方法,短則一兩分鐘,長也不過四五分鐘,導入要導入本課體現(xiàn)的重點、難點的宗旨,具有的概括力要求具有趣味性,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具有鼓動性,能調動學生的課堂情緒,使之躍躍欲試;具有啟發(fā)性,能激發(fā)學生的智力活動,引起思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一定的情感性,起到縮小師生之間心理距離的作用。
精彩的導入,是開啟新課的鑰匙,引導學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啟后的橋梁,使學生循“故”而知新;是樂章的序曲,使學生感受到整個樂章的基本的旋律,是感情的博器,激起學生心海的波瀾。應該精當、精彩,卻忌龐雜繁瑣。精彩的導入,會使下面的教學活動更加流暢,因此,初中教學在“導入”新課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必須根據(jù)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實際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
有趣故事導入
在新授課時給學生講授一些與本課有關的趣味性事例(名人軼事,數(shù)學家的故事,數(shù)學趣題,數(shù)學游戲等),這樣導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一開始就精神飽滿,在急于釋疑迫切要求之下學習。比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課”時,我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唐朝有一個叫楊損的官員準備提升一名下屬到較高的職位,底下的辦事人員物色了兩名候選人,但這兩名候選人在名方面的條件都旗鼓相當,難分高低,一時無法定下來,楊損就把這兩名候選人叫到大廳上,出了一道數(shù)學題目,要他們當場計算,題目是這樣的:有一個人在林中散步,無意中聽到幾個盜賊在商量怎樣分偷來的布匹,他們說,若每人分6匹,就會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會差8匹,問:這里共有幾個盜賊?布匹總數(shù)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選人和很快算出了答案:盜賊人數(shù)為13人,布匹總數(shù)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其他人也心服口服,無話可說。你想知道他怎樣快速解決的呢?一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激發(fā)了他求知的欲望,也就順理成章的過度到二元一次方程的學習中去了。
二、趣味性實驗的導入
以用趣味性實驗引入新課,旨在激趣。如在講乘方運算時用“拉面”引入新課,一是有趣,二是易接受。學生可以在課前、后去拉面館去,觀察廚師操作。或要求學生用一張報紙對折再對折(報紙不得撕裂)直到無法對折為止。讓學生猜猜看這時報紙有幾層?再把結果表示出來引出乘方概念。這種引入新課方法,必須符合數(shù)學本身的科學性,違背科學的引入即使生動、有趣也不可取,甚至會出現(xiàn)“喧賓奪主”的后果。
三、創(chuàng)設懸念導入
學啟于思,思源于疑,懸念和疑問是牽制學生思維的線。好奇心理人皆有之,探求結果人皆可求,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探求問題奧秘的興趣,就是“設置懸念”。講“圓周角”一節(jié)時,可首先準備好一張事先畫好一個圓(但無圓心)的方紙?zhí)釂枺赫l能不用任何工具準確找出圓心,但都需要尺規(guī),感到無法可解,這時,老師點出:學了本節(jié)知識后就可解決這個問題。
四、循序漸進導入
有時在學生形成概念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到了引新概念的必要性,循序漸進地建立新概念,使之成為學生的自然需求,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便更強了。講“最簡二次根式”時,可設計如下:1)在黑板上寫上:計算問:這道題有哪幾種不同的方法?計算的依據(jù)是什么?(與學生一起討論分析)。2)再計算2×÷,請問這道能有哪幾種方法計算?計算的依據(jù)是什么?請比較一下,哪種方法簡便?3)如果=1.414,求和,如何計算?上面的例子告訴我們,在計算的過程中常常需要進行二次根式的化簡,那么二次根式化簡的側重是什么?什么時候二次根式是最簡的呢?這就是本節(jié)課要研究的問題。
其實方法是多樣的,這需要老師在平時教學中積累。除了以上幾點,各位老師還可以嘗試一下:開門見山導入法;溫固知新導入法,溫固知新的教學方法,可以將新舊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從舊知識的復習中自然獲得新知識;類比導入法,在講相似三角形性質時,可以從全等三角形性質為例類比;反饋導入法,根據(jù)信息論的反饋原理,一上課就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由學生的反饋效果給予肯定或糾正后導入新課;實際應用的導入法,演示教具導入法……
總之,教學導入有多種方法和形式,但要注意,無論什么樣的導入都不能偏離主題,與所學的內容應緊密相連。要設計好每節(jié)課的導入并不是容易的,一要靠老師鉆研教材,二要靠老師平時挖掘積累生活生產中應用數(shù)學知識,方法的實例,廣泛獵取數(shù)學信息,動腦筋想辦法組織素材。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苦學”為“樂學”,變“學會”為“會學”。全面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論文中心,作者:柳海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277313.html
相關閱讀:三角函數(shù)的不常用公式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