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紇是突厥的分支,中國古代北方及西北的少數(shù)民族。唐德宗時改稱回鶻。回紇汗國從646年建立,到840年滅亡的近200年里,助唐平定安史之亂、抵御吐蕃對西域的進攻,和唐王朝保持著相當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往來,促進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位于漠北的回鶻汗國于840年滅亡后,分三支西遷和南遷到了新疆和甘肅,后形成了今日的維吾爾族和裕固族。
唐與回紇的關系:
7世紀初,回紇在色楞河一帶逐水草而居,受到突厥汗國的奴役。東突厥滅亡后,回紇南移,歸附唐朝。貞觀二十一年,唐朝在回紇部設立瀚海都督府,委任回紇酋長為瀚海都督。天寶三年(744年)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次年,懷仁可汗攻滅了后突厥汗國,成為了漠北最強的國家。回紇的國家制度,兼采突厥和唐制,并且通唐朝一直保有密切聯(lián)系,每一任可汗都是經過唐朝的冊封承認。安史之亂時期,回紇出兵助唐平叛。從唐肅宗開始,幾次同回紇可汗和親。8世紀后期,回紇改名為回鶻。9世紀中期,回鶻汗國瓦解。有的西遷到今新疆,是維吾爾族的祖先;有的西遷至甘肅,是裕固族的祖先,還有的西遷至中亞。
唐時期回紇(回鶻)全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447522.html
相關閱讀:構建知識網絡 盤活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