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淺談語文教學中課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閱讀指導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淺談語文教學中課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定興縣北田中學 盧金喜 有人說:一堂好課往往起源于一個好問題。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心臟。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 問題設得實,設得巧, 淺談語文教學中課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定興縣北田中學
盧金喜
有人說:“一堂好課往往起源于一個好問題。”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心臟。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
問題設得實,設得巧,不僅能“傳道、受業(yè)、解惑”,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開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因此,
好的問題能帶動一堂課,好的問題需要設計,一定要有效設計。
什么樣的問題設計稱得上是有效問題設計?那就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尤為值得深思的了。


一、當前語文教學中無效的問題設計
1
、提問“面面俱到”。
老師在課上問題設計過多,過于瑣碎。學生根本沒有多少時間思考,導致“碎問碎答”。這樣一堂課下來,沒有一個明確的課堂教學中心,學生盲目地被牽著鼻子走,在云里霧里中疲憊不堪,不僅思維受到壓抑,而且收獲甚少,僅走過場而已。
2

提問“泛泛而談”。

提問分層性不夠,針對性不強,不能激發(fā)全體學生的有意注意和學習興趣;
要么問題過于簡單,沒有思考價值,僅以
單純的判斷性提問形式:
“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要么問題過難,對學生只啟不發(fā)。這種做法只圖課堂表面熱鬧,而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學效果。
3
、提問“步步為營”。
單一的“預設”限制了種種的“生成”。一個個提問成為牽引著學生向教師的“教學”設計靠近的階梯,“提問群”的接連出現(xiàn)成為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橋梁,
課堂提問隨機應變不夠,不能根據(jù)新情況及時調整糾偏
……學生的求知欲無法得到擴張與滿足,學生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就此止步與抹殺,發(fā)散性提問、開拓性提問也就無從談起。
二、提高教學中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1
、巧妙設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動機的最現(xiàn)實、最活躍、最強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興趣就會轉化為學習動力,表現(xiàn)出情緒愉快孜孜以求,樂此不疲的特點。興趣也是課堂教學中推動學生探索知識的一種“激發(fā)劑”。在語文教學時,筆者覺得懸念法提問,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選用懸念式提問創(chuàng)作問題情境,容易捕抓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躍躍欲式,
急于求知的心理
,為整堂課的主動學習埋下伏筆。
七級的學生大多還依賴于父母很多,讓他們回味父愛、母愛是最容易的。
在上《小巷深處》這一課文時,先設計了一個情景:讓學生來說說自己的母親平時都做了些什么事,特別為自己做了些什么事。有很多同學都積極的站起來向大家敘說自己母親所做的事情,特別關于自己的事,有的同學在敘說過程中說的很動人。我再問,這些事情是平常小事還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同學們都說,這是小事,而且有些單調。那么面對我們的母親,我們該如何對待她呢?有的就說了,努力學習;還有的說平常多幫她干點活;還有的提到應該孝敬、尊敬、熱愛母親……我就趁機引導同學們閱讀課文,看看文中的“莉”是不是也像我們所說的那樣做了。

2
、
控制數(shù)量
,提高
課堂問題設計的
質量。
教學問題是教學目標的轉換,是教學目標的具體表述。
課堂提問如果找不準切入口,就會犯無的放矢、漫無目標的毛病,
導致拖堂,
把握不住課堂節(jié)奏,課堂中師生合作學習的效率就會大打折扣,不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有效的問題應該是“提領而頓,百毛皆順”,主導文本研讀、對話的大方向,提綱挈領引導學生縱覽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問”立骨。最大限度地調動盡可能多的學生來參與思考討論探究。
因此,在備課設計的問題不必太多,一課只需二、三個主要的有效問題,這幾個問題要能牽動整堂課的重點,正所謂“牽一線而動全身”。
《小巷深處》語言淺顯明白,對于七級學生來說,在文意理解上不會有多大問題。因此教學本課,應把“情”字作為重點,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課文表現(xiàn)了什么情,是怎樣表現(xiàn)的。根據(jù)教學的重點從學生最有感觸的文字入手,然后層層鋪開,追尋感人至深的原因。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過程和體驗,圍繞“在閱讀中哪些文字最觸動你”“為什么會達到這樣的效果”來指導學生進行深入閱讀,積累閱讀和寫作的方法。這篇散文淺顯易懂,主題鮮明,感人至深,要緊緊把握作者情感的抒發(fā)過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母愛的本質。文章的高潮在結尾,不但情節(jié)設置出乎人們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而且在表達上頗具匠心,將抒情和描寫結合得完美無缺,所以可以從這里入手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 
3
、多個角度,開啟學生思維的發(fā)散點
課標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促使學生全面的觀察問題,深入的思考問題,并用獨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決問題。
可從體驗人物精神品質角度設問,
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具體描寫?zhàn)B母的語句,并討論:作者描寫?zhàn)B母主要運用了哪些方法?
從作者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養(yǎng)母是位怎樣的人?
七級學生還不能在習作中熟練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及形式來刻畫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并掌握通過外貌、動作、語言描寫和形象生動的具體描述來表現(xiàn)人物、抒發(fā)情感的寫作手法,以幫助學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并提高學生寫作記敘文的水平。  
可從體驗人物現(xiàn)實經歷角度設問,
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那陪伴女兒成長的母愛都表現(xiàn)在哪里?而女兒對養(yǎng)母的感情又是如何變化的?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讓學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方式,自己進入文本、感知課文,并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與啟迪。
除此,還可從體驗人物生活啟示角度設問,
引導學生回憶與母親相處中最讓自己感動的瞬間,重溫感動,體會母愛的溫暖與幸福。讓學生暢談:該如何對待母愛?
如何做一個孝順母親的孩子?
鼓勵學生,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加深對母愛對親情的理解。
4
、掌握節(jié)奏,抓住提問的時機。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問題的出現(xiàn)應該隨著課堂教學的情感旋律來設計,讓學生感受到問題的自然,另外,教師應該學會仔細聆聽學生的回答或疑問或者是不成熟的想法,因為這些來自學生的話語正反映了學生在閱讀、理解文本時最真實的原始想法,是學生解讀文本的起點。這些可以作為課堂二次生成的出發(fā)點,也是學生、教師進行追問的思想靈感與火花,是教師二次備課和教學反思的絕好內容。這些話題的追問與探討讓學生感覺到順其自然,又緊扣文本,學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這些追問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經過長期的培養(yǎng),學生便善于養(yǎng)成這樣的思維習慣。”《語文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
因此,教師要善于應變學生的質疑問難,并因勢利導,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并使之生成新的教學資源。
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
我們現(xiàn)在都在提倡
“簡簡單單教語文”,但是把課講得簡單一些,并不等于簡而不精,單而不豐,簡單一些其實就是精練一些。它要求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上狠下功夫,把自己的肚皮“吃”得飽的,并富有全面的營養(yǎng),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簡單一講,就得要領,就出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全部變成亮點,以致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由此可見,要達到這樣的教學,每一個問題的設計至關重要。教師必須研讀文本,使設計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要問得巧,問得妙,問到實處根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450301.html

相關閱讀:中考文學作品閱讀試題的解答技巧
論文《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討論》
議論文閱讀知識
語文教材中各種表現(xiàn)手法知識匯總匯
記敘文閱讀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