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與工程建設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


眾所周知,地震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僅20世紀以來,全世界就有120余萬人死于地震災害。近40年來,全球破壞性地震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已超過2000億美元。由于我國地處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地震活動非常頻繁,成為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國家之一。歷史上有記載的地震達4000多次,造成人員傷亡的346次,死亡人數高達230余萬。特別是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發(fā)生6級以上的地震65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98次,8級以上地震9次。從50年代起,我國由于地震災害造成死亡的人數已高達40萬人,直接經濟損失數百億元,每年平均16億元,損失極其嚴重,地理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地震與工程建設,以下就是全文閱讀,歡迎大家跟小編一起學習。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fā)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一些規(guī)模和經濟投入巨大、安全要求極高的復雜工程相繼興建,如核電站、海上鉆井平臺和規(guī)模巨大的能源、交通、化工設備等工程,這些工程在啟動前,都迫切需要對地震安全問題進行評估。由于這些工程安全要求極高、工程非常重要,以往那種以宏觀和定性為主的烈度評定已不能適應,而需要提出以宏觀和微觀相結合、定量為主、以動力學為指導的由反應譜和概率分析的方法,這些方法基本能夠滿足現代工程的需求。這樣,一方面是我國嚴重的抗震防災形勢,一方面是現代化建設和大型工程對抗震減災的高度要求。這種形勢和要求擺在地震學家和工程地質學家面前,要求他們不得不充分運用現代數學、力學、物理學、地震學、地震工程學、地震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的理論和方法,去解決與地震有關的工程地質問題。研究地震與工程建設關系的一門科學-地震工程地質學就逐漸產生了。

在同地震災害的長期斗爭中,人們通過大量地震災害調查和科學研究逐步認識到,地震災害的空間分布具有非均一性特點,它不僅決定于地震震級、震中距和建筑物結構等因素,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地質環(huán)境的復雜性,如震源地質構造環(huán)境,地震波傳播路經的地質條件變化、場地巖土類型和結構組合特點、地形地貌、地下水條件等。在震級和震中距相同的條件下,工程地質條件對震害大小的影響極大,有的地段對抗震有利,有的地段對抗震則不利,在城市和建設項目規(guī)劃時、應盡量選擇對抗震有利的地段,避開危險地段。一般來說,平坦場地或地貌單一的平緩坡地,地層由堅硬土層或均勻的中硬土層組成,地下水位埋藏較深,這些地段對抗震有利;相反,地形地貌上有條形突出的山咀,高聳的孤立山丘,非巖質陡坡地段,多種地貌的交接部位,在地層的構成上存在軟弱土或可液化土,在平面上明顯不均勻的地段等,則是抗震不利地段;另外,地震對可能發(fā)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陷、地裂等災害性地質現象的地段,是抗震危險地段。

地震與工程建設的關系極為密切,面向21世紀,地震工程地質學把主要研究內容集中在區(qū)域環(huán)境地震工程地質分析、場地工程地質、地基抗震工程地質評價三方面。具體內容:

1.研究地震動引起的各類災害效應及其產生的地震地質背景;

2.研究、預測宏觀地震災害的類型及分布規(guī)律;包括地震地表破裂變形、地震滑坡、地表裂縫、地震液化。

3.研究地震動過程中地震波傳播特性及場地土層的動力效應;

4.城市與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評價--地震危險性分析;

5.提出地震工程地質區(qū)劃原則與方法;

6.為抗震防災規(guī)劃提供地質依據;

7.研究地震工程地質勘察的技術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震工程地質調查的階段性、研究精度和采用的基本手段,如測繪、物探、鉆探、現場試驗和室內實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875858.html

相關閱讀:地理課堂教學中的設疑置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