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高中的地理學習中,我們所涉及的面非常廣,但我們在學習和復習的時候,可以將各部分知識進行聯(lián)系,這樣地理知識就不會顯得那么雜亂無章。下面,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了《關于海溝的地理知識點》,我們一起從這部分知識點開始進行思考。
海溝一般有以下特征:①海溝長500-4 500千米,寬40-120千米,在平面上大多呈弧形向大洋凸出,橫剖面呈不對稱的V字形,近陸側(cè)陡峻,近洋側(cè)略緩。世界最長的海溝是印度洋的爪哇海溝,長達4 500千米。有些人把秘魯海溝、智利海溝合稱為秘魯-智利海溝,其長度達5 900多千米。全球最寬的海溝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千島海溝,其平均寬度約120千米。②海溝兩側(cè)普遍具階梯狀的地貌,地質(zhì)結(jié)構(gòu)復雜,發(fā)育藍閃石片巖相高壓低溫變質(zhì)帶。海溝中的沉積物一般較少,主要包括深海、半深海相濁積巖。③沿海溝分布的地震帶是地球上最強烈的地震活動帶。震源通常自洋側(cè)向陸側(cè)加深,構(gòu)成自海溝附近向大陸方向傾斜的震源帶。
海溝是海洋環(huán)境很獨特的地方。在海洋水深3 600米以內(nèi),海洋動物在世界各海洋中大體是一致的,這說明海洋是相通的,海洋動物之間可以相互往來。到更深的海底,各海區(qū)的生物就有區(qū)別,在海溝中,它們有著各自獨特的動物群。這說明,今天的深海溝曾經(jīng)是比較淺的,在海溝沉陷變深過程中,當時有眾多的海洋動物被困在深淵中,與外界隔絕了,一部分動物被淘汰,一部分適應了深淵的環(huán)境,保持著過去的形狀。這樣,海溝中保存了古時遺留下來的特殊的動物。所以,對海溝中各種生物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海洋的歷史。
海溝是位于海洋中的兩壁較陡、狹長的、水深大于5000米的溝槽,多分布于活動的海洋板塊邊緣,在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交界處,一般認為它是地球板塊相互擠壓作用的結(jié)果。地球上主要的海溝都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地區(qū),環(huán)太平洋的地震帶也都位于海溝附近。目前大洋中巳發(fā)現(xiàn)的20多條深海溝,大部分在太平洋,也見于印度尼西亞之西的印度洋以及加勒比海域。海溝深度一般在6000米以上,有的超過10000米。地球上最深也是最知名的海溝是馬里亞納海溝,它位于西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東南側(cè),深度大約11034 米。如果把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移到這里,將被淹沒在2000米的水下。
更多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jié)
海溝是巖石圈板塊的匯聚型板塊邊界(消亡邊界),大洋巖石圈板塊在此俯沖、消亡。在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海溝與島弧平行排列;在太平洋東部,海溝與陸緣火山鏈相伴隨。比如,在太平洋西側(cè),有一系列的群島自北而南呈弧狀排列著。它們是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中國臺灣島、菲律賓群島、小笠原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即我們說的“島弧”。而與島弧的這種排列相呼應的是,在島弧的大洋一側(cè),幾乎都有海溝伴生。比如,阿留申海溝、千島海溝、日本海溝、琉球海溝、菲律賓海溝、馬里亞納海溝等,幾乎一一對應,也形成一列弧形海溝。島弧與海溝像是孿生姊妹,形影相隨,不即不離。一島一溝,顯得奇特可貴。當然,其他的大洋也有群島與海溝伴生的現(xiàn)象,這些都是大洋底與相鄰陸地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
上述內(nèi)容就是《關于海溝的地理知識點》,相信大家在掌握了這部分知識點后,我們的知識儲備會更及完善,從而幫助我們解決更多的地理問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030594.html
相關閱讀:為什么日食時月影是自西向東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