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歷史上的“中國熱”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2019年,隨著動畫片《瑞克與莫蒂》的熱播,四川辣醬引起美國人的瘋搶。

據(jù)報道,在電商平臺eBay上,一小包蘸醬的價格一度被炒到100美元,甚至還有人花了1.5萬美元購買一桶64加侖(約242升)的蘸醬。

這樣的"中國熱"不僅在美洲大陸成為潮流,其實,早在公元前1 世紀時,中國很多產(chǎn)品就經(jīng)由"絲綢之路"傳入歐洲。

絲綢、瓷器和茶葉

在18世紀,中國的絲綢、瓷器、漆器等商品更趨完美,絲綢輕盈亮麗,瓷器巧奪天工,造型別致,對西方人來說一度是非常高檔的類似藝術品的物件。

16世紀,意大利、法國已能夠生產(chǎn)絲綢。

歐洲的絲綢在質(zhì)量上不久就能與中國貨相當,但卻仍然常常采用中國圖案,比如龍、鳳、花、鳥等等,開始時還特別注明"中國制造"以利銷售。

據(jù)說羅馬皇帝愷撒曾有一次穿著中國的絲綢袍子去競技場看表演,并引起轟動。

歐洲絲織廠的絲綢畫師們,手里都還有一本《中國圖譜》作為模仿的藍本。

歐洲人也很快學會了制作瓷器。

瓷器進入歐洲以前,西方人日常應用的器皿多以陶器、木器和金屬為主。

輕薄的瓷器一傳入歐洲,便成為熱銷物品。

最初的瓷器價格昂貴,比如在埃及和阿拉伯,幾件瓷器甚至可以換一個奴隸。

巴黎附近的賽弗爾、荷蘭的戴爾伏特等是歐洲著名的瓷器工場。

荷蘭人制瓷時,往往繪上龍鳳、鸚鵡、仕女、寶塔、亭榭、夜宴、采茶女、著中國官服的人物等等,以山寨中國瓷器。

18世紀法國和歐洲流行的以精致細膩、柔和纖弱為特征的洛可可(Rococo)藝術風格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進口中國物品的影響。

除了瓷器,中國的屏風、箱柜等漆器也享譽歐洲,法國作家塞維涅夫人在她家里一個羅鈿鑲嵌的中國五斗漆柜上,寫出了著名的數(shù)十封致女兒的信。

茶葉也是歐洲人特別喜好的一樣中國商品,荷蘭東印度公司1650年把茶葉引入歐洲,后來歐洲的茶葉絕大部分是由中國進口。

飲茶逐漸成為風尚,遍及歐洲王室和上流社會。

18世紀,茶葉就成為英國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甚至被譽為"所有醫(yī)生公認的最佳飲料"。

女王宮廷里的"中國熱"

作家丹尼爾?笛福就描述說:"女王本人愛好穿中國服裝,屋里充滿了中國元素。"

中國物品擺設在英國也成為品位的象征,因為只有財力雄厚,才能從遙遠的東方舶來中國物品。

宮廷里面往往要掛上幾幅中國圖案的絲織掛毯,擺上多件中國精美瓷器。

至今我們?nèi)钥稍谟S多地方的王宮貴族府邸里看到當時收藏的大量中國瓷器。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也是一個"中國迷",1670年,他甚至在凡爾賽建了一座"中國宮"。

宮內(nèi),檐口楣柱、墻角、屋頂都貼著中國風味的瓷磚,室內(nèi)擺放著中國圖案的青花瓷瓶、綢帳與金流蘇等。

1700年1月,為了慶祝新世紀的到來,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金碧輝煌的大廳里舉辦以"中國之王"命名的盛大舞會。

當昂揚的音樂奏響后,身著中式朝服的路易十四坐在一頂中式"八抬大轎"里粉墨登場,全場一片歡騰。

在王室的示范下,貴族宅邸紛紛擺設中國瓷器;

貴婦們搖起了中國折扇,穿著中國風格的絲綢面料鞋子;

巴黎街頭也出現(xiàn)中國轎子。

1755年8月20日,伏爾泰以趙氏孤兒為原本而編著的五幕悲劇《中國孤兒》在巴黎首演,盛況空前,當日票房收入達到平時的4、5倍。

中國文明的傳播

衣食住行等形而下的物件之外,歐洲人對中國文明也感興趣了。

那個時代,歐洲正處于文明交替時期,對域外文明表現(xiàn)出一種非同尋常的研究興趣,中國的儒家哲學等因此成為關注重點。

法國、英國和普魯士(德國)等國設立的科學院有大批學者研究中國。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發(fā)明微積分和二進制據(jù)說就是受到《易經(jīng)》的啟發(fā)。

法國學者維吉爾?比諾曾描述說:

"當人們翻閱18世紀法國思想家、經(jīng)濟學家撰寫的作品、游記或報刊文章時,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中國的名字是如此頻繁地出現(xiàn),激起了那么多的贊譽之詞"。

啟蒙運動領袖伏爾泰把中國理想化,以此作為批判法國舊制度的參照物,他贊譽說,中國人的歷史書中"沒有任何奇跡,沒有任何得到神啟的自稱半神的人物。"

傳教士們還把中國的科舉制度介紹到歐洲,在曾德昭所著的《大中國志》中,有一章講述中國的科舉制度,歐洲人耳目隨之一新。

那時歐洲的政府官職一般是世襲的,而中國用每年舉行一次考試的公正辦法來遴選官員。

在傳教士和學者的宣染下,孔孟之道在歐洲人眼里成為一種先進思想,中國成了一個令人神往的"理想國度"。

法國文學批評家居斯塔夫?朗松認為,中國之所以在18世紀的法國受到歡迎,主要是其道德觀迎合了當時法國人的精神需要。

那是一種不是建立在宗教教條和超驗原則基礎上的道德觀。

伏爾泰認為這種倫理學"嚴格,同時合乎人情"。

重農(nóng)學派學者魁奈也是一位中國迷,幾乎言必稱孔子,對中國文化頌揚備至,認為中華文明是符合自然秩序的完美典范,他也因此獲得"歐洲孔夫子"的雅號。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迷戀中國,孟德斯鳩和盧梭就曾批判古老中國的"專制和愚昧"。

到了18世紀后期,隨著對古老中國的了解更為全面,"中國熱"開始退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140781.html

相關閱讀:高中歷史文言文材料題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