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仁”是一種道德觀念。在《論語》中,孔子對“仁”的解釋盡管有許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內(nèi)容還是很明確的,這就是“愛人”?鬃訕O力鼓勵人們“為仁”。
孔子說:“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又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笨梢姙槿什⒉浑y。但孔子從來沒有以仁贊許當時的任何人,就算是他本人,也從不敢以仁自居,“若圣與仁,則吾豈敢?”可見仁又不容易做到。
說仁不容易做到,是把“仁”作為一種完美的道德境界來理解,這種境界完美地體現(xiàn)“仁”的觀念,達到這一境界的人,他的思想行為就都能完美地體現(xiàn)出“仁”;說為仁不難,是把“仁”看做向作為道德境界的“仁”前進的具體進程,或者說是實踐活動,盡管“仁”的境界很難達到,但向著這個境界有所前進,則并不是難事,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人們不能因為“仁”的境界難以達到而不敢向這一境界努力,不能因為某些具體的努力容易為而不屑為,也不能將向“仁”這一境界前進中達到的某些階段錯當成“仁”的境界而停止前進。
人們都應該不斷地向“仁”這一境界努力,《里仁》云:“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達到這一境界固然難,堅持下去也不容易。孔門弟子之中,顏回也只能“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鬃颖救,雖然沒有以仁自許,但堅持不斷地為仁,則是他平生自負之處“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而已矣!币虼,為仁貴在堅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268422.html
相關(guān)閱讀:中國古典詩詞基本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