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心情的方法:
1.在平時的學習中,訓練自己在安靜和不安靜的狀態(tài)下做題
平時,五分之三左右的時間是在安靜狀態(tài)下做題,但是還有五分之二(如果五分之二太多,你可以用五分一,但不能再少于五分之一了)用于在非常雜亂的情況下做題。要訓練自己,即有在非常安靜的環(huán)境下做題的過程,也有在非常雜亂的環(huán)境下做題的過程。
這個雜亂的環(huán)境是為了防備,萬一在考場上老師的走動,周圍各種情況的影響導致心情不舒服。在平常做過這個聯系之后,適應這個過程,在能夠在臨場中不受到這些環(huán)境的影響。建議,每天都做一點這樣的訓練,因為如果中間間隔的時間太長,就不適應這樣的狀況了。
2.若在前面的做題過程中,耽誤了過多的時間
有些同學在做前面的試題的時候耽誤時間了,就會特別的著急。我做過這樣的統(tǒng)計,發(fā)現,所有的高考卷子出題有一個原則:高考時間是有可比性的。就是一個考生在這套卷子和下一套卷子所寫的書寫量,即所用的總時間量上,這幾乎是可比的。
大家不要認為考試卷子中,從頭到尾是從簡單到復雜。千萬不要這樣認為。完全有可能一些復雜的題,在中間的時候就出現,后面的題反而簡單。整個考試的可比性使得,如果考試時,做前面的題花時間了,那么再作后面的題一定會讓你把時間省下來。
因此,你在前面花時間了之后,并不用著急,因為后面肯定會有簡單的題能把你的時間省下來。所以,不必因為前面花了時間,就開始著急。如果,你在做題的時候,自己把自己的步驟打亂,那么你自己會讓自己失掉很多分。
3.若在前面的做題過程中,耽誤了過多的時間,要及時調整自己心態(tài)
需要你在生活中培養(yǎng)樂觀的心態(tài)。怎樣培養(yǎng)樂觀的心態(tài)呢?假設這次考試復習得并不是很好,仍舊敢于換個心態(tài)到戰(zhàn)場上。
舉個例子,很多同學考試時,感覺旁邊的同學翻卷子快。你換角度思考一下,那是他不會做,在找自己有哪個題會做。為什么非要想成他都做完了呢?他到底會做還是不會做和你沒有任何關系,阿Q的精神對我們的考試會有很大的幫助。
因為每次的樂觀性會使你在考場上每做完一道題是在一步一步激勵自己!再比如,老師在你旁邊走動,會感覺心煩,你不可能和老師去打仗。這時,可以這樣想,你現在是在做老師出的一份卷子,你作為一個權威人士在批改,老師的試卷有沒有存在錯誤。
老師特別緊張,她害怕你所做的批改會不會影響到他的將來!當然這種思想你可以說是一種胡想,但其實是讓自己敢于堅定的走下去。這種樂觀心態(tài),記住要在生活中去練。每次遇到挫折之后,都換個角度考慮。
4.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時,要學會換角度思考
假設,這次一模考完了,分數又不高。很多同學的第一反應是:天啊,都快考試了!包括高一高二的學生快要期中考試了,還不會做這些題,怎么辦?題目不會做,或者做錯了,其實,你可以這樣想:我的錯誤絕對是有限類而不是無限類,我現在每做完一個考題之后,錯誤是幫助我讓我分析好這次錯誤的原因,這樣,下次相同的錯誤就會減少了。
因此,現在每做錯一道題其實優(yōu)勢是非常明顯的。每做錯一道題,其實是把可能的同類型的錯誤率降低。
你應該這樣去想,而不是去想,天啊!我怎么還不會做啊!同一件事情,換成兩個不同的角度去考慮之后,你會發(fā)現心態(tài)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很多同學問我:老師,我應該每做完一道題就去檢查呢,還是都做完之后再去檢查?因為我害怕萬一檢查的時候,我主觀犯了一個錯誤,發(fā)現和我以前做的題的答案不一樣,這時候我是改還是不改呢?
還有這樣的考生,他說他檢查的時候發(fā)現結果和開始做的時候得結果不一樣,而且兩次選擇都沒有把握,這時候該怎么辦?這時候就引出了下一個問題。考場上做完題目之后,因該保持什么樣的心態(tài)?
因為考場上,我們希望是在一種非常順利的情況下去走的,所以我建議大家不要每做完一道題就檢查,大家應該采取這樣一個態(tài)度。
水平高的學生(就是平常考試一直屬于班級在前也不怎么做錯的人)建議你們,做完題之后,重點檢查書寫和答題卡的正確性。
水平一般的同學檢查自己在做題時沒有把握的題目,且以選擇填空題為主。
在檢查的時候,一定要只考慮題目給你的信息,而不是大腦所給你的信息。因為現在檢查的題目是當時做題時不太確定的題目,假如現在還在用腦海中的記憶,以這點為起點再把題目做一遍,受到剛才腦海中記憶的影響,這種影響帶來了主觀性。
這種主觀性會使選擇和填空題做錯的概率大幅度增加。一旦兩次的結果不一樣,由于你相信自己連續(xù)做兩次,第二次答案應該準確度較高,導致很多同學總想把答案改掉。
要想杜絕這種主觀性,就要逼著自己,除了這道題之外,腦中對這道題沒有任何主觀思想,這樣才能減少在檢查中犯的主觀性錯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253509.html
相關閱讀:怎樣學好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