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舉措:①統(tǒng)一臺灣,設置臺灣府。②康熙帝組織雅克薩反擊戰(zhàn),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③康熙帝親征噶爾丹,設置烏里雅蘇臺將軍。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④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康熙帝冊封五世班禪。此后清朝制定了中央政府冊封歷世達賴和班禪的制度。⑤清朝設置理藩院。 這里除了用序號外,還按照地理方位順序東南、東北、北和西北、西南、中央來分解和分層,敘述清政府對邊疆地區(qū)的管理措施,顯得條理清楚。 遵循的原則 三、觀點正確,史論結合 這是回答歷史問答題的基本原則,史是史實,論是理論或觀點。史論結合,即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史實,得出正確的結論,只有史論結合,擺事實,講道理,才能把問答題答好。 遵循的原則 三、觀點正確,史論結合 答題時,盡量使用教材上的觀點和史料,對史實進行綜合分析,而綜合分析必須建立在充實的基礎上,才能言之有物,避免空發(fā)議論。 史論結合既可以先敘述后分析,最后得出結論;也可以夾敘夾議,用有關史實說明有關結論。 如2002年春季文綜卷:20世紀國際關系格局發(fā)生了三次大的變動。指出這三次變動發(fā)生的時間及標志,結合史實說明每次變動發(fā)生后中國的國際地位是怎樣的。
……巴黎和會上,中國提出收回山東主權、廢除“二十一條”,遭到拒絕。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九國公約》肯定了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作為戰(zhàn)勝國的中國仍處在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支配之下。 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完全勝利,對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作出重大貢獻,中國成為聯合國創(chuàng)始國和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中國綜合實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成為建立國際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 構思擬綱要遵循的原則 一、問什么答什么 二、用序號分段 三、觀點正確,史論結合 方法步驟 一、認真構思,擬定提綱 審題之后,便要進行構思,考慮答案范圍可分哪幾個部分,各部分要點有哪些,怎樣安排。根據題意要求,擬出簡明扼要的答案提綱。 方法步驟 二、匯集材料,充實內容 根據擬定的答題要點,匯集材料,進行取舍,選擇作答。切忌包羅萬象,簡單羅列。但要按三點去做:一要選擇典型,二要歸納概括,三要歷史基本要素完整。 如2004年江蘇卷:結合相關社會背景,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戰(zhàn)結束前蘇聯(俄)農業(yè)政策的重大變化及其影響。從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發(fā)? 十月革命勝利,工農蘇維埃政府成立。沒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改變了土地所有制形式,鞏固了新生蘇維埃政權。 三年國內戰(zhàn)爭時期面臨內憂外患。實施余糧收集制。保障軍事勝利,但損害了農民的利益。 1921年國內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后的余糧歸農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許農民租佃土地和雇傭勞工。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改善和鞏固了工農聯盟。 斯大林領導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實施農業(yè)集體化方針。一定程度上為蘇聯工業(yè)化提供了條件,但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造成農業(yè)的長期落后! 三、層次答題,有條不紊
回答歷史問答題要注意層次條理清楚,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回答,不要雜亂無章,頭腳倒置。
如2001年春季卷:試述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進行的努力。 答案:①“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堅決主張抗日,反對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②在東北組織抗日活動,與福建人民政府簽定《抗日停戰(zhàn)協定》。③發(fā)表 “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在瓦窯堡會議上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方針。④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表明團結抗日的誠意,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⑤“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發(fā)表抗日通電,所領導的武裝編入國民革命軍系列。國民黨公布中共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形成。 以時間秩序排列作答,邏輯通順,眉目清楚。 方法步驟 四、文字準確,行文流暢 所謂文字準確,就是史實準確,觀點準確,盡量用教科書上的材料和觀點答題,語言要用歷史語言、規(guī)范語言表述;表述形式上要分段敘述,做到層次分明。 方法步驟 五、認真檢查,及時更正 對題目和答案要認真而嚴格地檢查一遍?磳忣}是否偏差,題意是否抓準,要點是否齊全,答案是否完整。通過檢查,應及時更正,做到對題作答,要點分明,書寫規(guī)范,亦無錯別字。 歷史問答題的解題的具體方法 一、認真構思,擬定提綱 二、匯集材料,充實內容 三、層次答題,有條不紊 四、文字準確,行文流暢 五、認真檢查,及時更正 課堂總結第一步 審題定位,方法歸納: 審題定位強調一個“準”字。要在以下兩方面要下功夫: 1、劃準構題成分,做到四審定: (1)劃準提示語,審定題目類型 (2)劃準答項語,審定求答項目 (3)劃準主干語,審定解答對象 (4)劃準限定語,審定限制條件 2、審準與課本知識的關系,誘發(fā)聯想,啟迪思路。 課堂練習 請寫出下題的解題思路: (2005年廣東卷)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政知事,主持變法,以緩和嚴重的社會危機。請問,當時社會危機的主要體現有哪些?王安石變法涉及軍事、財政、教育等多方面內容,請說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你是怎樣看待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
2003年全國卷: 從1943年至第二戰(zhàn)場開辟期間,反法西斯戰(zhàn)爭在政治和軍事方面有哪些重大進展?為什么在這種形勢下美英最終開辟了第二戰(zhàn)場?
進展:①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勝利,蘇德戰(zhàn)場出現轉折;②蘇軍大舉反攻,矛頭直指德國本土。 ③盟軍在北非戰(zhàn)場取得重大勝利; ④意大利投降,軸心國集團開始瓦解;開羅會議和《開羅宣言》; ⑤德黑蘭會議規(guī)定蘇美英三國在對德作戰(zhàn)中一致行動,決定在歐洲開辟第二戰(zhàn)場。 原因: ①軍事力量對比有利于同盟國,希望盡早結束戰(zhàn)爭。 ②力圖限制蘇聯影響,爭取在戰(zhàn)后歐洲取得有利地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315161.html
相關閱讀:高中歷史知識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