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
既然中國近代史是從1840
鴉片戰(zhàn)爭算起,禁煙英雄林則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
可惜這個第一英雄剛在南海點燃銷煙的烈火,就被發(fā)往新疆接受朝廷給他的處罰。怎么擺脫這種狀況?最常規(guī)的辦法是得過且過,忍氣茍安,爭取朝廷早點召回。特別不能再惹是非,自加其罪。一般還要想方設法討好皇帝,賄賂官員。這時內(nèi)地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籌措銀兩,準備按清朝法律為他贖罪。林則徐卻斷然拒絕:我沒有任何錯,這樣假罪真贖,是自認其咎,何以面對歷史?他選擇了上對蒼天,下對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為國盡力。
林則徐看到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將軍建議屯田固邊,先協(xié)助將軍開墾城邊的20
萬畝荒地。墾荒必先興水利,但這里向無治水習慣與經(jīng)驗,他帶頭規(guī)范,捐出私銀,承修了一段河渠。這被后人稱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
,直到1967
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就像當韓愈發(fā)配南海之濱帶去中原先進耕作技術一樣,林則徐也將內(nèi)地的水利、種植技術推廣到清王朝最西北的邊陲。他還發(fā)現(xiàn)并研究了當?shù)厝藙?chuàng)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兒井”,并大力推廣;实郾臼且眠叺氐膼毫迎h(huán)境折磨他,用寂寞和孤悶郁殺他,他卻在這亙古荒原上爆出一聲驚雷。
林則徐在伊犁修渠墾荒卓有成效,但就像當治好黃河一樣,皇帝仍不饒他,又派他到南疆去勘察荒地。南疆沙海無垠,天氣燥熱,人煙稀少,語言不通。對皇帝而言,這是對他的進一步懲罰,而在他,則是在暮為國為民再盡一點力氣。
1
月17
日
萬畝耕地,極大地豐盈了府庫,鞏固了邊防。林則徐真是干了一場“非份”之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林則徐還有一件更加“非份”的事,就是大膽進行了一次“土地改革”。當勘地工作將結束,返回哈密時,路遇百余官紳商民跪地不起,攔轎告狀。原來這里山高皇帝遠,哈密王將轄區(qū)所有土地及煤礦、山林、瓜園、菜圃等皆霸為已有。數(shù)十間竟無人敢管。林則徐接狀后勃然大怒,立判將土王占一萬多畝耕地分給當?shù)貪h維農(nóng)民耕種,并張出布告:“新疆與內(nèi)地均在皇輿一統(tǒng)之內(nèi),無寸土可以自私。民人與維吾爾人均在皇恩并育之中,無一處可以異視。”各族人民奔走相告,生計無憂,民族和睦,邊防鞏固。他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閑事”。
林則徐是皇家欽定的、中國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舉出來的、近代史開篇的第一位功臣。
⑴ 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解說不正確的兩項是[
] [
]
(6
分)
A
.本文抓住傳主的業(yè)績和品格,選擇豐富典型的史料,通過敘述、描寫、評議揭示其特有的精神風貌。
B
.林則徐在勘地工作將結束返回哈密時,曾在當?shù)剡M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將土王占一萬多畝耕地分給當?shù)貪h維農(nóng)民。
C
.文章第四自然段詳細描寫環(huán)境的惡劣和林則徐的艱苦行程,目的之一是反襯出林則徐為國為民不計個人得失的高貴品質(zhì)和創(chuàng)建的豐功偉績。
D
.文章第三段說:“就像當韓愈發(fā)配南海之濱帶去中原先進耕作技術一樣,林則徐也將內(nèi)地的水利、種值技術推廣到清王朝最西北的邊陲。”這是運用對比的手法,目的是突出林則徐的這一功績巨大。
E
.本文在客觀公正評價的同時,融入作者濃郁的情感,使傳主的精神更好地感染讀者。
⑵ 本文主要是從哪兩個角度來選材組材的?(除標點不超過10
個字)(6
分)
⑶ 文章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
分)
⑷ 林則徐升任兩廣總督后,曾在總督府衙題寫了這樣一聯(lián):“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無欲則剛。”此聯(lián)告誡人們:只有擁有大海一樣寬廣的胸襟,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只有像大山那樣剛正不阿,才能達到“壁立千仞”的境界。你是怎么認為的,請結合文章內(nèi)容談談你的看法。(8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四、
12
、(1
)答案:B
、D;
「B
、(林則徐將土王霸占的土地分給
當?shù)貪h維農(nóng)民耕種,不能等同
后來共產(chǎn)黨的土地改革,所以原文的引號不能省。)
D(“
對比
”
錯
)
」
(
2
)
“
以罪臣之名
”
,
“
行忠臣之事
”
兩個角度。
(
答
“
罪臣
”“
功臣
”
亦可
)
(
此題為開放性試題,只要觀點明確,言之成理即可,但沒有結合文章作答的應適當給予扣分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338216.html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