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
蘇軾
太史公曰: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其實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之,居九鼎焉,而周復都豐、鎬。至犬戎敗幽王,周乃東徙于洛。
蘇子曰:周之失計,未有如東遷之繆
者也。自平王至于亡,非有大無道者也。周靈王之神圣,諸侯服享,然終以不振,則東遷之過也。昔武王克商,遷九鼎于洛邑,成王、周公復增營之。周公既沒,蓋君陳、畢公更居焉,以重王室而已,非有意于遷也。周公欲葬成周,而成王葬之畢,此豈有意于遷哉?
今夫富民之家,所以遺其子孫者,田宅而已。
不幸而有敗,至于乞假以生可也,然終不敢議田宅。今平王舉文、武、成、康之業(yè),而大棄之,此一敗而鬻田宅者也。夏、商之王,皆五六百,其先王之德,無以過周,而后王之敗,亦不減周幽、厲,然至于桀、紂而后亡。其未亡也,天下宗之,不如東周之名存而實亡也。是何也?則不鬻田宅之效也。
盤庚之遷也,復殷之舊也。古公遷于岐,方是時,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豈所難哉?衛(wèi)文公東徙渡河,恃
齊而存耳。齊遷臨淄,晉遷于絳、于新田,皆其盛時,非有所畏也。其余避寇而遷都,未有不亡;雖不即亡,未有能復振者也。
春秋之時,楚大饑,群蠻叛之,申息之北門不啟,楚人謀徙于孤高。蔫賈日:
“
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
”
于是乎以秦人、巴人滅庸,而楚始大。蘇峻之亂,晉幾亡矣,宗廟宮室盡為灰燼。溫嶠欲遷都豫章,三吳之豪欲遷會稽,將從之矣,獨王導不可,曰:
“
金陵,王者之都也。且北寇方強,一旦示弱,竄于蠻越,望實皆喪矣。
”
乃不果遷,而晉復安。賢哉導也,可謂能定大事矣。嗟夫,平王之初,周雖不如楚之強,顧不愈于東晉之微乎?使平王有一王導,定不遷之計,收豐鎬之遺民,而修
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勢臨東諸侯,齊、晉呈強,未敢貳也,而秦何自霸哉!
吾故日:周之失計,未有如東遷之繆者也。
(選自《蘇軾文集》,有刪改)
8
.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未有如東遷之繆
者也
繆:通
“
謬
”
,錯誤
B
.至于乞假
以生可也
假:借,貸
C
.恃
齊而存耳
恃:依靠
D
.修
文、武、成、康之政
修:修改
9
.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說明周平王不應該
“
東遷
”
的一組是
(
)
①
周靈王之神圣,諸侯服享,然終以不振
②
舉文、武、成、康之業(yè),而大棄之,此一敗而鬻田宅者也
③
避寇而遷都,未有不亡;雖不即亡,未有能復振者也
④
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
⑤
金陵,王者之都也
⑥
平王之初,周雖不如楚之強,顧不愈于東晉之微乎
A
.①②④
B
.②③⑥
C
.①④⑤
D
.③⑤⑥
10
.下列對作者觀點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成主、周公雖然重視洛邑,但是都沒有遷都洛邑的打算。
B
.周平王遷都洛邑是放棄了祖宗基業(yè),導致東周名存實亡。
C
.舉齊、晉遷都之例,說明即使是在強盛的時候遷都,國家也會衰亡。
D
.周平王如果不遷都,只要采取正確的措施,秦國就沒有稱霸的機會了。
11
.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8
分)
(
1
)今夫富民之家,所以遺其子孫者,田宅而已。(
2
分)
(
2
)蘇峻之亂,晉幾亡矣,宗廟宮室,盡為滅燼。(
2
分)
(
3
)平王之初,周雖不如楚之強,顧不愈于東晉之微乎?(
4
分)
參考答案:
8.D
9.B
10.C
11
、(
1
)現在那些富裕的人家,留給子孫后代的東西,只有田宅罷了。(所以
……
者,
……
的東西,用來
……
的東西。
1
分。遺,留給。
1
分。)
(
2
)蘇峻叛亂的時候,晉朝幾乎滅亡了,宗廟宮室全部成為灰燼。(幾、幾乎。
1
分。盡,全。
1
分。)
(
3
)周平王初,周朝雖然比不上強大的楚國,難道還不能勝過衰弱的東晉嗎?(雖,雖然。
1
分。顧,難道。
1
分。微,衰弱。譯出大意,
1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34365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