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一種內心的力量》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一種內心的力量 周志強 德 的本來的含義比較有趣。在甲骨文里面, 德 字分為兩個部分:左邊的 彳 和右邊的眼睛的象形。 彳 表示行為、行動;眼睛的象形中上下兩個直線,表示要 一種內心的力量
周志強

德”
的本來的含義比較有趣。在甲骨文里面,“
德”
字分為兩個部分:左邊的“
彳”
和右邊的眼睛的象形。“
彳”
表示行為、行動;眼睛的象形中上下兩個直線,表示要“
直視”
。所以,“
德”
的意思應該可以推測為:行為要正而目不斜視,即做得正、看得直。進一步說,“
德”
表示做事情(行為)和看問題(觀念)要配合在一起,做得正、想得也不歪。所以,“
德”
這個字的出現本身就說明中國遠古的人們開始意識到了行為和思想必須要具備一種特殊的社會性屬性:行正思直。只有光明磊落、公正正直,才能贏得人們的擁護。
在古代,“
德”
的含義是非常深遠的!肚f子》里說:“
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
,強調了“
德”
要像天地一樣至高至大,具有寬容、博大、深遠和化育的內涵。“
德配天地”
這個說法,賦予了“
德”
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也要求人們執(zhí)行“
德”
不能僅僅從生活的瑣碎細節(jié)中實現,更要有天地之大德,有如同天地一樣養(yǎng)育萬物、涵容百態(tài)的能力。
所以,“
德”
首先指的是一種“
能力”
,或者具體地說,是一種社會能力。這種能力的特點是,一個人要很好地跟社會生活、跟他人適應,做到像天地一樣讓萬事萬物都各安其位、各有其德、各能其能、各有其效。所以,“
德”
的含義里面,最為重要的就是對“
容納”
、“
包容”
和“
適應”
能力的強調。
那么,“
德”
的這種社會能力,有什么作用呢?
事實上,“
德”
是一個人了解社會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融入社會正義洪流并建構自己個人生活的保障!吨芏Y·
地官》注里說:“
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
德是用來支配自己的行動、管理自己的生活的內在觀念,是一種自己內心的操守。世事衰變,但這樣操守是不能改變的。具體地說,“
德”
要求一個人以“
天地”
為視野,建立起自己做事做人的基本準則;并且為這個準則敢于抗爭不畏權貴。所以,“
德”
說白了,就是一種來自天地正氣的內心力量。溫家寶強調說學人應該有“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強調“
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正是這個意思。溫家寶使用的典故出自陳寅恪給王國維寫的紀念碑銘。1953
12
月1
日上午,陳寅恪強調了這個說法,他說:“
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于我所寫的《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
我決不反對現政權,在宣統(tǒng)三時就在瑞士讀過《資本論》原文。但我認為不能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我要請的人,要帶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不是這樣,即不是我的學生。所以周一良也好,王永興也好,從我之說即是我的學生,否則就不是。”
陳的這種堅守自己信念的“
偏執(zhí)”
,正是來自自己內心強大的力量。晚清的龔自珍面對世道變遷,倍感自身改造世界能力有限,但是,卻依舊說“
頹波難挽挽頹心”
,強調不同流合污、堅守自己的道德操守的訴求。
在這里,喪失了“
德”
,也就喪失了自己生活行為的指導,從而進一步喪失生活真正的快樂。一旦自己的操守道德變成了可以買賣的商品,也就等于將自己的心境、情感和觀念都一股腦變成了具有使用價值而喪失了價值的東西。沒有比喪失了“
德”——
這種內心的力量更讓一個人彷徨無助的了。當我們覺得權力和資本帶來的享樂是無限誘人的時候,卻無法想象,一旦將“
德”
販賣出去,人會喪失內心的支撐力量,陷入偏執(zhí)的精神境地。

(節(jié)選自《“
德”
的三重力量》,《人民論壇》
第28
期)
12
~l3
題為選擇題,請在答題卡“
選擇題答題區(qū)”
作答。(12
題選對一項給2
分。選對兩項給5
分。多選不給分)
12
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

A.“
德”
本義是做得正、看得直,行為和觀念要配合,說明中國遠古的人們已經意識到了要行正思直。
B.
在古代,“
德”
的含義非常深遠,莊子認為“
德”
具有寬容、博大、深遠和化育的內涵,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C.“
德配天地”
是指要像天地一樣有大德,而人們在生活的瑣碎細節(jié)中執(zhí)行“
德”
并不符合“
德配天地”
的要求。
D.“
德”
作為一種社會能力,強調人要很好地跟社會生活、跟他人適應,強調“
容納”
、“
包容”
和“
適應”
能力。
E.“
德”
是人們生活行為的指導,我們如果把“
德”
變成具有使用價值、可以買賣的商品,那就會失去生活的快樂。
13.
關于“
德”
是一種內心的力量,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

A.“
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
強調用“
德”
來支配自己的行動。
B.
陳寅恪認為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就是用“
德”
來管理自己的內在觀念。
C.
堅守內心的“
德”
的力量,使得龔自珍面對世道變遷,仍能強調不同流合污。
D.
溫家寶強調“
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就是強調要堅守“
德”
這種內心的力量。
14.
作者認為陳寅恪的“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正是“
德”
的體現的理由是什么?(4
分)
15.
在電視劇《蝸居》中,官員宋思明不斷地用自己的權力與地產商等資本家做權錢的交易。他在應酬了一天之后,滿身疲倦,空虛寂寥,他瘋狂地打電話給他心目中的“
純真女孩”
海藻,偏執(zhí)地尋求精神的慰藉。請結合文中的觀點,簡要分析。(4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2
.BD
(A
.中國遠古的人們“
開始”
意識到要行正思直。C
.“
不能僅僅”
從生活的瑣碎細節(jié)中實現,“
更”
要有養(yǎng)育萬物、涵容百態(tài)的能力。E
.原文是“
失去生活真正的快樂”
。
13
.B
(陳寅恪認為不能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
14
.“
德”
是用來支配自己的行動、管理自己的生活的內在觀念,是一種自己內心的操守。(2
分)“
德”
是一種來自天地正氣的內心力量,要求一個人以“
天地”
為視野,建立起自己做事做人的基本準則,并且為這個準則敢于抗爭不畏權貴。(2
分)
15
.人失去了“
德”
這種內心的操守和信念,就會失去生活真正的快樂,陷入空虛,陷入偏執(zhí)的精神境地。(2
分)宋思明將操守道德變成了可以買賣的商品,也就喪失了“
德”
,因此也就喪失內心的支撐力量,喪失生活真正的快樂,陷入偏執(zhí)的精神境地。(2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28772.html

相關閱讀:蔣德均《網絡與文學》閱讀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題:在詩與思的辯難中(附答案)
摘編自俞金堯《全球氣候變暖與人類的活動無關嗎?》閱讀答案
論述類文本《歲歲人不同》閱讀答案
評新版《紅樓夢》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