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懸念落地 余秋雨》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散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懸念落地 余秋雨 咖啡館在一條熱鬧大街的岔路口,有一個玻璃門棚。玻璃門棚中的座位最搶手,因為在那里抬頭可見藍天高樓,低頭可見熱鬧街景,一杯咖啡在手,更能領略目光收縱 懸念落地
余秋雨
咖啡館在一條熱鬧大街的岔路口,有一個玻璃門棚。玻璃門棚中的座位最搶手,因為在那里抬頭可見藍天高樓,低頭可見熱鬧街景,一杯咖啡在手,更能領略目光收縱間的濃洌和安逸。里屋就有所不同,滿目凈是鄰座顧客,對誰都不便直視細看,只能掃過幾眼,把目光放虛,若有所思,無聰無明。為此,玻璃門棚中的座位往往要比里屋貴一些。今天玻璃門棚正在修理,中間放著架梯,有兩位工人在爬上爬下忙碌。因此,只得側身穿過,進入里屋。
里屋人頭濟濟,濃香陣陣,多數(shù)人獨個兒邊看報紙邊喝咖啡,少數(shù)人在交談,聲音放得很輕。因此,坐了那么多人,不覺得鬧心。
今天,我來索解一個懸念。
早就知道薩特常在這家咖啡館活動。原以為是約一些朋友聚會和討論,后來知道,他也在這里寫作,不少名著就是在咖啡館寫出來的。
既然是薩特寫作的地方,咖啡館里一定有一個比較安靜的單間吧?但是法國朋友說,沒有,就是一般的咖啡座。
這就讓我奇怪了。一般的咖啡座人來人往,很不安靜,能寫作嗎?薩特很早成名,多少人認識他,坐在這樣的公共場所,能不打招呼嗎?打了招呼能不一起坐坐、聊聊嗎?總之,名人、名街、名店撞在一起,能出得來名著嗎?
另外,一個連帶的問題是,即使咖啡館里可以不受干擾,總比不上家里吧?家里有更多的空間和圖書資料,不是更便于思考和寫作嗎?像薩特這樣的一代學者、作家,居住環(huán)境優(yōu)裕舒適,為什么每天都要擠到一張小小的咖啡桌上來呢?
這么多問號的終點,就是這個座位。在法國,這樣一家出了名的店鋪就基本不會再去改建、重裝了,總是努力保持原樣,保持它昔日的氣氛,這為我尋找答案帶來了便利。
這時,其他幾個伙伴也趕到了,他們帶來
7
攝像設備,準備好好地拍攝一下這個

薩特工作室

。導演劉璐、節(jié)目主持人溫迪雅也來了,溫迪雅要對我做一個采訪性的談話節(jié)目,這兒成了采訪現(xiàn)場。
拍攝談話節(jié)目需要有兩臺攝像機,當然也就要有兩名攝像師,又要有人布光、錄音,算起來一共要擠上來七八個人。本來房間就小,已經(jīng)坐了八位客人,再加七八位,自然氣氛大變。這倒罷了,問題是,這七八個伙伴要找電源插頭、拉電線、打強光燈、移桌子、推鏡頭、下命令、做手勢
……
簡直是亂成一團,當然,還要溫迪雅在鏡頭前介紹這個現(xiàn)場,還有我關于薩特的談話。
我想,今天這個房間算是徹底被我們糟蹋了。最抱歉的是那八位先我們而來的客人,他們無異突然遭災,只能換地方了。臨時找不到一個懂法語的人向他們說明情況,我只能在座位上用目光向他們致歉,但是,讓我吃驚的情景出現(xiàn)了
——
居然,他們沒有一個在注意我們,連眼角也沒有掃一下。空間那么狹小,距離那么接近,但對他們而言,我們好像是隱身人,對我們而言,他們倒成了隱身人,兩不相干。
我不由得重新打量這些不受干擾的人,不僅絲毫沒受到我們干擾,甚至我們要干擾也干擾不進。他們的神態(tài)是,異香巨臭,無所聞也,山崩河溢,無所見也。但他們不聾不盲,不愚不癡,侍者給他侗加咖啡,總是立即敏感,謝得及時,眼神奕奕,面容雅靜。
這種情景,我們太不熟悉。我對導演劉璐說,談話節(jié)目請稍等片刻,我要想想。其實我哪里在想談話。
我們早已習慣,不管站在何處,坐在哪里,首先察看周圍形勢,注意身邊動靜,看是否有不良的信息,是否有特殊的眼神。我們時刻準備著老友拍肩,朗聲寒暄;我們時刻準備著躲避注視,勸阻噪音;我們甚至,準備著觀看窗下無賴打斗,廊上明星作態(tài),聊以解悶。因此,即使我們這批早已對拍攝現(xiàn)場失去興奮的人也無法想象別人對拍攝現(xiàn)場的徹底漠然、視而不見、形若無人。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開始有點明白。也許,人們對周際環(huán)境的敏感,是另一些更大敏感的縮影。而這些更大的敏感,則來自個體無法自立的傳統(tǒng),來自對環(huán)境安全系數(shù)的較低估計。這事說來話長,但呈現(xiàn)方式卻極具感性。
街邊路頭的平常景象是地域文化的深刻投影,越是平常越是深刻,今天就把我們自己也深刻在一種對比中了。
這八個人,自成四個氣場,每個氣場都是內向、自足的,因此就筑成了一圈圈的墻。我們七八個人選來忙忙碌碌,其實也只是增加了一個氣場而已。他們可以如此地不關顧別人的存在,其實恰恰是對別人存在狀態(tài)的尊重。
尊重別人正在從事的工作的正當性,因此不必警惕;尊重別人工作的不可干擾性,因此不加注意;尊重別人工作時必然會固守的文明底線,因此不作提防。這一切對他們來說已經(jīng)習慣成自然。
他們可以與陌生人在野外事故中互相救助,在公共場所互相招呼,卻嚴守在各自的工作狀態(tài)下互不關注。這確實與我們熟悉的許多人正恰相反,那些人無意于對別人的救助和招呼,卻對人家的工作有超常的關注。
問題是,既然在咖啡館自筑氣場之墻,為什么不利用家里的自然之墻呢?
其實,他們的氣場之墻是半透明的。他們并不是對周圍的一切無知無覺,只不過已經(jīng)把這種知覺泛化,泛化為對熱鬧人世的領會.對城市神韻的把握。這種泛化的知覺構不成對他們的具體干擾,卻對他極其重要,無跡無形又有跡有形,幾乎成了他城市文化活動的前提和背景。
這里就出現(xiàn)了一種生態(tài)悖論:身居鬧市而自辟寧靜,固守自我而品嘗塵囂,無異眾生而回歸一己,保持高貴而融入人潮。
這種生態(tài)悖論早已成為一種公約和默契,因此也不必擔憂市民來這里探訪名家,形成圍觀。
但是,這種生態(tài)悖論又讓我們聯(lián)想到另一種與之完全倒逆的悖論。中國文人歷來主張

宜散不宜聚

,初一看好像最講獨立,但是,雖散,卻遠遠窺探;雖散,卻單一趨同。法國文人即便相隔三五步也不互相打量,中國文人即便迢迢千里、素昧平生,也要探隱索微、如數(shù)家珍。
想到這里,薩特經(jīng)常來這里的理由已經(jīng)明白。他坐在這里時的神態(tài)和心情,與這八位客人如出一轍。
于是,我懸念落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33844.html

相關閱讀:任林舉《岳樺》閱讀答案
郭楓《蟬聲》閱讀答案
《家 方令孺》閱讀答案
林斤瀾《春風》閱讀答案
《季羨林先生鮮為人知的故事》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