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分)
中國書法的發(fā)生,要追溯到人們對于語言的態(tài)度。中華民族對語言背后的意蘊的重視,遠遠超過語言本身。這里其實隱含著對語言的不滿——“
言不盡意”
。因此人們總是在語義之外去尋找?guī)椭磉_那些“
言外之意”
的手段。人們很快發(fā)現(xiàn)書面語言的外形——
視覺圖形是一個很好的中介。也就是說,文字、語言的視覺圖形能夠幫助表達語言本身不能傳達的很多東西。于是,在運用語義來表達的同時,對書寫的結果——
字的外形加以更多的注意。長此以往,人們的視覺、書寫、心理漸漸匯合成一種有關聯(lián)的整體,書法便在這種關注、融合中誕生。這種敘述清楚地表明了中國書法的一個特征:它與漢語的使用密切相關。這種關聯(lián),使得與書法文化有關者包括了所有使用漢字的人們。因此一個使用漢字的人,不管你是不是關心書法、擅長書法,你都與書法這一文化現(xiàn)象密切相關。這是書法最重要的文化特征。
由于參與者的廣泛,書法成為中國最為普及的藝術形式,成為一個民族發(fā)展藝術素質最迫切的領域。書法既然是藝術活動,當然不能缺少才能,但是由于大眾的參與,書法最強調的不是才能而是修養(yǎng)。對修養(yǎng)的強調,實際上是強調人格在內部的提升。書法由此而成為倫理與審美融合在一起的活動。中國文化中“
游于藝”
的思想,其目的是通過藝事讓人格臻于完善。在“
游于藝”
的機制中,書法成為理想的手段。
由于人們對書法含義的重視,不斷往書法中注入內涵,結果書法成為一個表現(xiàn)力幾乎涵蓋一切的領域:個體、社會、宇宙,無不包含在書法的表現(xiàn)內涵中。今天我們已經(jīng)無法簡單地接受這種論斷,但是,任何懷疑、挑戰(zhàn)都也無法抵消這種觀念巨大的影響:做一個合格的“
人”
,就必須寫好字,而寫好字的前提,是成為一個符合中國文化理想的有修養(yǎng)的人。它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化上的律令。
書法由此而成為個人文化修養(yǎng)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幾乎無人不希望自己寫得一筆好字。每個時代都有大量沉迷于書法的人,更重要的是,由于書法與每一個體深處的關聯(lián),不管你是否關注書法,都有著潛在的聯(lián)通書法的可能性,任何人都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觸動早對文字的新鮮感覺和對理想的書寫的記憶。
(選自邱振中《傳統(tǒng)文化中的書法》,有刪改)
8
.下列不能支持“
書法成為中國最為普及的藝術形式”
這一觀點的一項是
A
.較之語言本身,中華民族更重視語言背后的意蘊。
B
.寫好字是成為一個合格的“
人”
的必要條件。
C
.書法成為個人修養(yǎng)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幾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寫一手好字。
D
.每個時代都有大量沉迷于書法的人。
9
.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中國書法的發(fā)生與人們對使用語言時出現(xiàn)“
言不盡意”
現(xiàn)象的不滿有關,在不滿中人們發(fā)現(xiàn)了語言文字的外部形態(tài)可以表達更多的東西。
B
.書法是在閱讀、創(chuàng)作、欣賞漢字的過程中誕生的,因此中國書法所代表的文化,與所有使用漢字的人們都有密切關聯(lián)。
C
.中國書法作為一種藝術,由于參與的大眾性,漸漸成了倫理與審美融合的活動,它最強調的不是“
藝”
而是“
德”
。
D
.中國書法的內涵被不斷豐富,它不但可以表現(xiàn)個體、社會和宇宙,甚至成了評判一個人是否合格的標準。
10
.根據(jù)全文內容,分點概括中國書法的特征。(3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35650.html
相關閱讀:《唐宋“國花”意象與中國文化精神》閱讀
《全球“漢語熱”與“留學中國熱”的深層次分析》閱讀答案
“輕小說”“輕閱讀”閱讀答案
薛永《畫者之極??談齊白石的幾幅“趣作”》閱讀答案
《老子關于“和”的思想與實現(xiàn)和諧的途徑》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