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期以來,我有幸得到化學教育界老前輩劉知新、潘鴻章、馬經德等先生的指教,在系統(tǒng)學習和掌握了化學課程論、化學教學系統(tǒng)文化、化學學習論等化學現代教育理論的基礎上,與學科組的老師們一起構建了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的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以分層遞進引導、組織探究發(fā)現為主旨,以“激趣——疑問——假設——驗證——結論”為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引導——探究”教學模式;以學生自主發(fā)現學習為主旨,以“定向——自學——討論——精講——演練”為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引導——自學”教學模式;結合對化學實驗教學的研究,構建了以實驗探索發(fā)現學習為主旨,以“觀察實驗——準備實驗——操作實驗——串聯(lián)實驗——設計實驗”為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驗串聯(lián)教學”模式。這些教學模式的總結論文多篇發(fā)表于全國核心期刊,運用上述教學模式執(zhí)教的多堂公開課均獲得好評。
為了提高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將來在教學中能引導小學生教學中注重研究性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這是對化學教學較高層次的探索。初期,我較多地采用在活動課程中進行以小組合作為基本組織形式,以問題為中心的主題式研究。其一般程序可概括為:選擇研究課題→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計劃→信息加工處理→成果交流評判。例如:引導學生就銅與濃硫酸實驗中對濃硫酸濃度的選擇和反應裝置的防污染設計進行研究。通過實驗操作、比較分析、查閱文獻、歸納演繹等方法得出結論:當濃硫酸的濃度范圍為84%~90%時,反應速度較快,反應現象明顯穩(wěn)定。通過研究,學生還設計了成套防污染實驗裝置,撰寫的小論文《銅與濃硫酸反應的條件選擇》獲省和全國中師生化學小論文評比一等獎。
二、加強重在過程的實驗教學,培養(yǎng)師范生的實驗能力
實驗是化學科學賴以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是學習化學的媒介,也是小學自然教學的重要手段;瘜W實驗在小學自然教學中雖不是重點,卻是教學的難點。因此,培養(yǎng)中師生化學實驗能力,不僅關系到中師化學教學目標實施的質量,而且還關系到中師生將來能否適應小學自然教學和開展教學實驗需要的問題。
我認為全面的化學實驗能力應該是運用實驗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多維的心智和動作技能等的結合體。在中師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yǎng)的最基本的實驗能力應指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實驗現象和總結實驗結論的能力、實驗設計能力以及處理常見實驗突發(fā)事故的能力。所以在實驗教學中,我注重全面發(fā)揮實驗教學的功能,把教學重點由實驗操作的機械模仿訓練,轉移到形成思維技能、提高實驗能力以及學會處理問題的過程上來。其主要思路為:
1、增加動手實驗的機會;瘜W實驗和制作具有很強的技能性,需反復多次,嚴格認真訓練方能奏效。我通過開足開齊大綱規(guī)定的實驗課,優(yōu)化必修課中的實驗教學,重視開設選修實驗,加強課外活動實驗,布置課外實驗與制作等做法讓學生多做多練。
2、確保實驗內容的多樣性。僅以學生實驗為例,我們開設了化學實驗基本操作,與元素化合物知識相關的探索性實驗和驗證實驗,與小學自然教學聯(lián)系的實驗習題,有體現實驗教學靈活性的選做實驗,還有旨在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鼓勵課外研究的課外實驗與制作。
3、強調實驗設計的研究性。為培養(yǎng)學生從能力,我們開設了與小學自然教學
內容有關的實驗設計,從目的要求到完成方法以及成果評價等都帶有一定研究性:如對實驗裝置的改進,反應物最佳用量的確定,實驗條件的控制等。結合演示實驗教學,指導學生將濃H2SO4的氧化性,HNO3的氧化性、碘的升華等對環(huán)境產生污染的實驗裝置由敞開式改為封閉式,此外在選做實驗和課外實驗與制作的設計中還重視了其應用和服務于生活實際的成分。
4、突出實驗教學的示范性。在實驗教學中要十分重視教師演示實驗的示范作用,切實加強對學生分組實驗的指導,開放實驗室,讓學生嘗試設計和準備實驗的全過程,滲透對小學自然教學的研究。例如在教授“氧和硫”一章中,考慮到小學自然教學中氧氣的制取是難點,所以在選做實驗中對氧氣的制法提出了較高層次的教學要求:學會用KMnO4、KClO3、H2O2等制取氧氣,掌握實驗的成敗關鍵;并在氨氣、甲烷的實驗室制法的教學中,又恰到好處地重現氧氣制法,這樣舉一反三,重在過程的實驗教學,讓學生掌握并達到準備、靈活、協(xié)調的程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509165.html
相關閱讀:盤點2016年高考化學第一輪復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