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點:曇花一現(xiàn)的慶歷新政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慶歷新政:


范仲淹于慶歷三年九月將《答手詔條陳十事》奏折呈給宋仁宗,提出了十條改革主張:
①明黜涉,按官員的政績進行升遷。
②抑僥幸,限制恩蔭。
③精貢舉,改變科舉的內容和辦法,選擇“經(jīng)濟之才”。
④擇長官,選好地方官。
⑤均公田,這主要是均地方官員的收入。
⑥厚農(nóng)桑,采取措施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⑦修武備。
⑧減徭役。
⑨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積欠的賦稅和大赦方面的內容。
⑩重命令,重視法令的制定和執(zhí)行。范仲淹認為當時改革的中心問題是整頓吏治,裁汰內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貪污、無能之人。
因為宋仁宗的年號是“慶歷”,故歷史上稱這次改革為“慶歷新政”。



曇花一現(xiàn)的慶歷新政:


1、背景:內憂外患
內憂:宋仁宗時,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
外患: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北宋王朝自建立到宋仁宗慶歷年,已經(jīng)統(tǒng)治了80余年,當時,北
2、目的:挽救統(tǒng)治。
3、時間:1043年
4、人物:仁宗、范仲淹、富弼
5、實施:
(1)中心措施:整頓吏治
(2)主要內容:
①改革文官:
改革三年一次循資升遷的磨勘法,注重以實際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員,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稱職者和在任犯罪者。
②嚴格恩蔭制:
限制中、上級官員的特權,防止權貴子弟親屬壟斷官位。
③改革貢舉制:
令州縣立學,士子必須在學校學習一定時間方許應舉。改變專以詩賦、墨義取士的舊制,著重策論和操行。
④慎選地方長官:
由中書、樞密院慎選各路、州的長官。由各路、州長官慎選各縣的長官,擇其舉多者盡先差補。
⑤“減徭役”,重農(nóng)桑:
將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東)的五縣廢為鎮(zhèn),又析王屋縣(今河南濟源西)并入河南府,以精簡鄉(xiāng)村投入。
6、結果:夭折。
失敗原因:
①觸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新政推行一年多就夭折。改革失敗的直接原因是以呂夷簡為首的反對派攻擊范仲淹、韓琦為朋黨。
②宋仁宗對改革者的懷疑,廢止新法。改革措施“太猛”、“更張無漸”、“規(guī)模闊大”。
③改革的思想動員不夠,配套措施不到位,對罷黜官員的安置沒有著落,農(nóng)民沒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見影的好處。
7、影響:
王安石變法的前奏。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北宋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

“北宋中期”:


一般認為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的中期。



北宋中期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


1、階級矛盾的激化:
(1)土地大量兼并:
宋代建國后,宋太祖趙匡胤剝奪了功臣宿將的兵權,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縱容功臣、大將們兼并土地(鼓勵他們“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土地買賣與典賣相當普遍,土地集中的趨勢加速,農(nóng)民失去土地的數(shù)字在增加,“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有力者無田可種,有田者無力可耕”。
(2)人民的負擔沉重:
人民的負擔有三,即繁重的賦稅徭役、連年戰(zhàn)爭和頻繁的自然災害。全國的居民有主戶和客戶之分。主戶分成五等,鄉(xiāng)村上三等戶為“上戶”,是各類地主。四、五等戶稱為“下戶”,有少量的土地;客戶是沒有土地的農(nóng)民,占總戶數(shù)百分之三十五左右。五等戶和客戶都要租種土地。地租根據(jù)具體的情況或對半分成,或四六分成,沒有耕牛的佃戶要把六成以上的收成交給地主。土地賦稅實行的是兩稅,夏秋兩季交納。從名義上說,客戶不交納兩稅。但他們要負擔各種名目的人頭稅,還要承擔各種徭役。上戶采取各種手段把賦稅轉嫁到下戶的身上。納稅戶除按規(guī)定的數(shù)量納稅,還有“支移”和“折變”等負擔。在兩稅之外,還有丁口賦、各種雜變之稅。徭役和差役。這是賦稅之外的又一項沉重的負擔。
(3)各地農(nóng)民起義不斷:
993年,王小波在四川發(fā)動起義,他宣告:“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逼鹆x的隊伍發(fā)展到數(shù)萬人。同年12月,王小波犧牲后其妻弟李順為帥,主力軍于淳化五年正月攻下成都。李順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權,自稱大蜀王,年號應遠。推行一系列的打擊惡霸豪紳的措施,起義軍得到百姓的響應和支持。后來政府軍殘酷鎮(zhèn)壓了起義軍。王小波、李順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這次起義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次起義沉重打擊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貧富”的口號;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義又爆發(fā)了。仁宗慶歷年間,農(nóng)民起義和兵變在各地相繼爆發(fā),正如歐陽修所說“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強于一伙”。
注意;一般的農(nóng)民起義都發(fā)生在王朝的末期,而王小波、李順起義則發(fā)生在北宋中期,可見社會矛盾的激化。
2、民族矛盾的激化:
宋太宗在滅北漢之后,曾經(jīng)兩度出動大軍征遼,企圖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敗了。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慶歷二年),西夏皇帝元昊對宋發(fā)動多次大規(guī)模的軍事進攻。
3、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
景?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圖諷刺宰相呂夷簡任用親信,又上書譏切時弊,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呂夷簡。為此,范仲淹被呂夷簡指責為離間君臣、引用朋黨,被罷官。從此朋黨問題成了宋朝統(tǒng)治集團斗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時,有歐陽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學知名的人士支持他。當時盡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罷官,但不斷有人上疏要求復用范仲淹,反對用“朋黨”的罪名堵塞言路。朋黨之爭實質是當時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勢力同守舊勢力的斗爭。



“北宋中期”四帝:


一般認為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的中期。
宋真宗趙恒(998-1022),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子,在位25年,宋真宗統(tǒng)治時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統(tǒng)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jīng)濟繁榮,北宋比較強盛,史稱咸平之治。在位期間,以每年向遼納白銀十萬良、絹二十萬匹來收買與遼的和平,定澶淵之盟。這是宋朝向番方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始。
宋仁宗趙禎(1010—1063年),宋真宗的第六子,北宋第四代皇帝,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1023年即帝位,時年13歲。1063年病死開封,享年54歲,在位41年。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在位時間最長,其間國家太平,邊境安定,經(jīng)濟繁榮,科學文化發(fā)達,人民生活安定。仁宗善于納諫還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青天,還出現(xiàn)了“求之千百年間,蓋示一二見”、在《岳陽樓記》中唱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以及倡導文章應明道、致用,領導北宋古文運動的歐陽修……
宋英宗趙曙(1032-1067年)是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的孫子,濮安懿王趙允讓的兒子(仁宗無子)。嘉?七年(1062)立為皇太子,封鉅鹿郡公。嘉?八年即帝位。體弱多病,繼位之初即大病一場,而不得不由曹太后垂簾,后雖親政,但于1067年病逝于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
宋神宗趙頊(1048~1085年),英宗長子,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由于改革操之過急,不得其法,最終失敗收場,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二十年。20歲即位,在位18年(1067—1085),38歲時病死,葬于永裕陵。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概述:

1、背景: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嚴重,賦稅繁重,階級矛盾激化,農(nóng)民起義不斷,社會動蕩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遼、西夏威脅;
(3)宋初空前強化君主專制集權,出現(xiàn)冗官、冗兵、冗費,形成積貧積弱局面;
(4)慶歷新政失敗,社會矛盾更加尖銳,改革呼聲強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變法。
2、性質:
王安石變法是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chǎn)關系進行的局部調整,是社會改良性質的改革。
3、歷史地位:
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時期內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有利于社會進步,是北宋杰出的文學家、政治家和改革家。但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tǒng)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tǒng)治危機,注定改革必然失敗。
4、積極作用:
(1)在經(jīng)濟方面,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同時,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2)在軍隊方面,節(jié)省了軍費開支,同時也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有效的解決了冗兵的問題。
(3)在文化方面,改革科舉考試的內容,有利于思想解放,培養(yǎng)了大批學以致用的人才。
(4)王安石變法使得宋朝的國力由弱轉強,一度扭轉了統(tǒng)治危機,積貧積弱局面有所改變,短期內取得了富國強兵的效果。
5、局限性:
(1)變法沒有觸動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tǒng)治的危機。
(2)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為出發(fā)點,農(nóng)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王安石變法的失。

1、原因:
(1)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撓和破壞。(這是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2)宋神宗在變法后期的動搖。
(3)宋神宗死后,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新法。
(4)在變法過程中,由于用人不當,出現(xiàn)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xiàn)象。
2、啟示:
(1)改革是歷史發(fā)展的要求和產(chǎn)物。
(2)改革是革除社會弊政,促進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權和私利,因而會有阻力,甚至充滿了尖銳的斗爭。因此,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行動要堅決徹底,要注意用人。



王安石的用人與變法失敗的關系:


在學問、道德與人品方面,王安石都是一流人物,在這一點上,連他的政治夙敵也不得不肅然起敬。但他的變法并未取得最后的成功,原因是王安石用人不當,一批有才無德的“小人”成為王安石的最得力助手,導致變法在執(zhí)行時走樣,不得人心。
被稱為“護法善神”的呂惠卿是一個極有政治天賦的人物,王安石曾對他稱贊不已。熙寧初年王安石初為參知政事時,曾對宋神宗說:“惠卿之賢,豈特今人,雖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學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獨惠卿而已!睆男路ǖ膶嵭羞^程來看,安石此話不假,如果沒有呂惠卿的堅決支持,王安石的變法工作不會那么順利。然而,這只是一個方面,呂惠卿的弱點同樣非常突出,這就是他的私心太重,心胸狹小。在王安石第一次罷相期間,呂惠卿這種自私的秉性暴露無遺,具體表現(xiàn)在:第一,為達到取代王安石的目的,大說王安石的壞話,損壞王安石的名聲;第二,排擠曾與自己共同主持新法的同僚,對此,沈括、韓絳等人很有意見;第三,大肆提拔自己的兄弟及親朋好友,如其弟呂升卿、呂和卿、妻弟方希覺等人,在呂惠卿政務期間迅速得到提升;第四,謀取私利,大肆置辦田產(chǎn)。
王安石的另一個得力助手鄧綰,也是一個典型的勢利小人,他有句名言:“笑罵由汝,好官須我為之。”從這句話可以想見其為人。但就是這種人,卻一直得到王安石的提拔。鄧綰依靠高超的獻媚術,迅速升到御史中丞、龍圖閣侍制的高位。他利用言官的彈劾權,確實為王安石幫了不少忙。但他人品太差,見風使舵,誰有用就歌頌誰,誰無用就貶損誰。王安石第一次罷相期間,他見呂惠卿有代王安石的可能,于是跟在呂惠卿的后面說王安石的壞話,儼然成為呂惠卿的忠實信徒。王安石復職后,鄧綰又極力掩蓋自己的行為,故意拉開與呂惠卿的距離,甚至又說起呂惠卿的壞話,“奮力”揭發(fā)呂惠卿私置田產(chǎn)等不法行為。鄧綰的露骨做法不僅使宋神宗很生氣,連王安石也覺得此人太沒有原則性。宋神宗厭惡其為人,親自下令罷免了鄧綰的官職。不久以后,王安石便辭職,結束了他的變法生涯。
在識人用人方面,王安石相當?shù)臅糇託猓约菏蔷,往往就認為他周圍的人也是君子,他的這一缺點對變法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變法期間,由王安石提拔的一大批新銳官員都被人們視為“小人”。在王安石罷相前后,宋神宗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但王安石本人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直到退居江寧養(yǎng)老時,才逐漸對此有所認識,但那時已經(jīng)晚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539813.html

相關閱讀:歷史名師總結高中歷史學習中常遇到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