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讓縣自明本志令》閱讀答案及翻譯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文言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讓縣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舉孝廉,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nèi)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 讓縣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舉孝廉,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nèi)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后,紀尚少,顧視同歲中,有五十,未名為老。內(nèi)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于譙東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后題墓道言“
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
,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zhàn)數(shù)千,后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僭號于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
曹公尚在,未可也”
。后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fā)病而死。及至袁紹據(jù)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jù)有當州,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zhí)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節(jié)選自《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 》
4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及至袁紹/
據(jù)河北兵/
勢強盛/
孤自度勢實不敵之/
但計投死/
為國以義滅身/
足垂于后
B.
及至袁紹據(jù)河北/
兵勢強盛/
孤自度勢/
實不敵之/
但計投死為國/
以義滅身/
足垂于后
C.
及至袁紹/
據(jù)河北兵/
勢強盛/
孤自度/
勢實不敵之/
但計投死為國/
以義/
滅身足垂于后
D.
及至袁紹據(jù)河北/
兵勢強盛/
孤自度/
勢實不敵之/
但計投死為國/
以義/
滅身足垂于后
5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孤:古代王侯自謙之稱。曹操當時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稱。
B.
孝廉:漢代開始,地方長官按期向中央推舉各科人才,分孝廉、賢良、方正等科目。
C.
僭號:一是指冒用帝王的稱號,二是指超越本分的封號。在這里是第一個意思。
D.
執(zhí)事: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稱對方,而稱執(zhí)事,表示尊敬對方,這里可譯為 “
您”
。
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曹操一直以來的志愿是做一個好太守,好好搞政教來建立名譽,因此他在濟南革除弊政,公正地選拔、推薦官吏,卻因豪強權貴的嫉恨而辭官。
B.
曹操辭官還鄉(xiāng)后,在譙縣東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棟書房,準備秋夏時讀書,冬春時打獵,曾一度產(chǎn)生老于荒野、斷絕與賓客交往的念頭。
C.
收編了黃巾軍的三十多萬人后,曹操先后打敗了袁術、袁紹和劉表,自己也當上了宰相。他認為,作為臣子,顯貴至極,這已超過了他原來的愿望。
D.
曹操主動提出辭退三縣的封地,但絕不放棄兵權。他這樣做,既是為子孫打算,考慮到自己放棄了兵權會遭到別人的謀害,又考慮到自己垮臺后國家會有顛覆的危險。
7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
分)
(1
)內(nèi)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
(2
)故汴水之戰(zhàn)數(shù)千,后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4. B
5. D “
執(zhí)事”
這里不能是對對方的敬稱,而應該意思有所變化,可指朝廷統(tǒng)率軍隊的主管權。
6. A “
一直以來”
不準確,應為“
輕時”
,“
因豪強權貴的嫉恨而辭官”
錯,是“
恐怕給家族招來災禍,所以托病還鄉(xiāng)”
7.
(1
)自己內(nèi)心盤算,從現(xiàn)在起,往后再過二十,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歲中那些剛被舉為孝廉的人相等罷了。(“
圖”“
清”“
舉”
各1
分,句意2
分)
(2)
所以汴水之戰(zhàn)時,我部下只有幾千人,后到揚州再去招募,也仍不過三千人,這是因為我本來的志向就很有限。(“
更”
、“
過”
、表原因的判斷句各1
分,句意2
分)
參考譯文:我剛被舉為孝廉時,紀很輕,自以為不是那種隱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無能之輩,所以想當一個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來建立自己的名譽,讓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濟南時,開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選拔、推薦官吏,這就觸犯了那些朝廷的權貴。因而被豪強權貴所恨,我恐怕給家族招來災禍,所以托病還鄉(xiāng)了。
辭官之后,紀還輕,回頭看看與我同被薦舉的人當中,有的紀已五十多歲了,還沒有被人稱作老。自己內(nèi)心盤算,從現(xiàn)在起,往后再過二十,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歲中那些剛被舉為孝廉的人相等罷了。所以在譙縣東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棟精致的書房,打算在秋夏讀書,冬春打獵,只希望得到一點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斷絕和賓客交往的念頭。但是這個愿望沒有能實現(xiàn)。
后來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調(diào)任典軍校尉,心里就又想為國家討賊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當個征西將軍,死后在墓碑上題字說:“
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
,這就是我當時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亂,各地紛紛起兵討伐。這時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馬,然而我卻常常裁減,不愿擴充;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兵多了意氣驕盛,要與強敵抗爭,就可能重新引起禍端。所以汴水之戰(zhàn)時,我部下只有幾千人,后到揚州再去招募,也仍不過三千人,這是因為我本來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來我擔任兗州刺吏,擊敗了黃巾農(nóng)民軍,收編了三十多萬人。再有袁術在九江盜用皇帝稱號,部下都向他稱臣,改稱城門為建號門。衣冠服飾都按照皇帝的制度,兩個老婆預先搶著當皇后。計劃已定,有人勸說袁術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開宣布。袁術回答說:“
曹公尚在,還不能這樣做。”
此后我出兵討伐,擒拿了他的四員大將,抓獲了大量部屬,致使袁術勢窮力盡,瓦解崩潰,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紹占據(jù)黃河以北,兵勢強盛,我估計自己的力量,實在不能和他匹敵;但想到我這是為國獻身,為正義而犧牲,這樣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敗了袁紹,還斬了他的兩個兒子。還有劉表自以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進忽退,觀察形勢,占據(jù)荊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當上了宰相,作為一個臣子已經(jīng)顯貴到極點,已經(jīng)超過我原來的愿望了。
今天我說這些,好象很自大,實是想消除人們的非議,所以才無所隱諱罷了。假使國家沒有我,還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霸呢!
我所以這樣勤勤懇懇地敘說這些心腹話,是看到周公有《金?》之書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跡,恐怕別人不相信的緣故。但要我就此放棄所統(tǒng)率的軍隊,把軍權交還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這實在是不行的啊。為什么呢?實在是怕放棄了兵權會遭到別人的謀害。這既是為子孫打算,也是考慮到自己垮臺,國家將有顛覆的危險。因此不能貪圖虛名而使自己遭受實際的禍害。這是不能干的啊。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個兒子為侯,我堅決推辭不接受,現(xiàn)在我改變主意打算接受它。這不是想再以此為榮,而是想以他們作為外援,從確保朝廷和自己的絕對安全著想。
現(xiàn)在天下還未安定,我不能讓位。至于封地,可以辭退一些,F(xiàn)在我把陽夏、柘、苦三縣的二萬戶賦稅交還給朝庭,只享受武平縣的一萬戶。姑且以此來平息誹謗和議論,稍稍減少別人對我的指責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570165.html

相關閱讀:《劉基,字伯溫》閱讀答案及翻譯
《耿純字伯山》閱讀答案及翻譯
鄭日奎《游釣臺記》閱讀答案附翻譯
《王邦瑞》閱讀答案及翻譯
《郭解,軹人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