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學情的教學設計,需把握四個關鍵點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作者:余文君

浙江寧波鄞州的俞志濤老師,以一篇《核舟記》的教學,一舉奪得第十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初中組一等獎第一名。

俞老師這節(jié)課設計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學情。作為俞志濤老師的“親友團”,回顧當初的設計意圖、設計預設,以及后來的課堂呈現,我認為,異地上課若把握好四個關鍵點,一定會造就精彩的。

一、心理基點

大賽安排在暑假中期,休假狀態(tài)的學生,思維的敏感性處于低谷,而且上課的環(huán)境是陌生的,面對的老師也是陌生的。因為陌生,他們的心里會有一些排斥,也會有一些好奇。教師就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消除他們的排斥心理,盡快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俞老師巧妙地利用課前的五分鐘時間,讓學生很快地接受了他。

師:同學們好!我是來自浙江寧波鄞州區(qū)的俞老師,初次見面,請你簡單說說對老師的印象。

生1:和藹親切。

師:我看上去不兇哦。

生2:敦厚,和善,慈祥。

師:是不是因為我長得胖,有點厚厚的,就敦厚又慈祥了。

(學生哄堂大笑。)

小小一個環(huán)節(jié)以后,陌生感一掃而光,師生很快就融在一起了。

心理基點是異地借班上課,非常態(tài)的情況下,把握好了,就打開了。

二、學習經驗起點

學習的經驗起點,主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從現有的水平出發(fā)才是達成目標的基礎。基于這樣的理念的指導,所有的教學設計都是在現有的經驗下,設計層進式的過程。

以“讀”的設計為例。文言文教學,朗讀是關鍵。俞老師著意設計了多種“讀”:難句領讀、全文齊讀、快速瀏覽、教師范讀、重點抽讀等等,形式很多。但是,怎么安排,怎么讀,能夠讀成怎樣,每個設計都會考慮到學生的起點。比如,在全文朗讀的前面安排了一個難句跟讀,就是考慮到學生的現有起點。俞老師選擇了八個難句,安排在全文齊讀之前。從課堂的呈現來看,這樣的設計是非常有必要的,八句話中有六句,學生不能準確朗讀、跟讀,必須幫助學生跨越這道坎。當然,這僅僅是一個細節(jié)。在整個教學流程中,每一個安排都有基于學生現有學習經驗的一個細致的思考。

三、學習興趣點

《核舟記》歷來都不討學生喜歡,讀得趣味盎然的情況好像也不多。但是,我們要努力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尋找興趣點最好的途徑是從學生的疑問入手,因為他們關心的也常常是他們感興趣的。但是,這次上課,沒有這樣的條件,只能根據平時的經驗預判。俞老師預想探究作品的構思之精巧可能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于是設計了一個“品構思、布局之妙”的環(huán)節(jié):

師:這是一枚“有故事”的核舟。這個故事就是“大蘇泛赤壁”(引蘇軾《赤壁賦》句子“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師:據史料記載,魯直與佛印二人當時并不在蘇軾身邊。王叔遠為什么要選擇不在身邊的人作為蘇軾同游赤壁的伴侶?

這個問題,非常具有開放性,在實際的學習中,確實激發(fā)了學生討論的興趣。而且學生還產生了高于文章的發(fā)現。

生1:我從注釋中看到兩個人都是蘇軾的朋友。

生2:不單單是朋友,而且是非常親密的朋友。我從“撫”“兩膝相比”“共閱一手卷”“如有所語”這些動作和神情中看到知己好友間的親密無間和志趣相投。

生3:我感覺,佛印最是王叔遠的精心安排,而且“佛印絕類彌勒”的神態(tài),好像在暗示蘇軾也是一個豁達大度、達觀自在的人。

學生的回答非常精彩,讓大家很意外。說實在的,能理解到這個份上,學生是真正讀懂了《核舟記》,讀懂了蘇東坡。收獲了滿滿的精神愉悅。

四、教學生長點

俞老師設定的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1.積累文言詞匯,理解全文基本內容;

2.品讀核舟的雕刻內容,體悟雕刻者技藝、構思的奇巧;3.品味文章的語言和布局,體味作者的寫作風格和明清小品文的語言特點。

教學目標一關注到文言文的基本特點,讀通讀懂是文言文學習的根本;目標二主要指向雕刻者的技藝和匠心,也就是說的是王叔遠的事,欣賞奇巧之人所為奇巧之物;目標三面對的則是魏學?,魏學?用文字復活核舟的精妙,同樣是非常精彩的。三個教學目標的設計層層遞進,同時又是開放的,具有很大的延展性。充分挖掘深度,同樣會有一定程度的生長。整個教學過程都是以文字作為基礎的,文字的學習貫穿了整個過程,但是我們旨在引導學生從文字中感悟到文學,讀出語言文字后面的深意。比如,“品讀雕刻技藝之精細”的學習環(huán)節(jié)中,要求學生從核舟所雕刻的人和事物中,找到一處體現王叔遠雕刻的奇巧之處。

生:我從“如有所語”“若聽茶聲然”讀到了王叔遠雕刻的奇巧。這兩處都是描寫人物神態(tài)的,平時,在靜態(tài)的畫作中,或者雕刻作品中,能夠呈現人物的神態(tài),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常常贊嘆其“栩栩如生”。而今,在如此細小的人物臉上,要刻畫出人物的神態(tài),其難度更是可以想見。而且,更加不得了的是,在作者的描述文字中,有兩個表示猜想的詞語:“如”“若”,更是給讀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間,那種精妙真的不能夠用語言來表達了,我只能說那核舟神了,王叔遠神了。

顯然,學生已經從語言文字中讀出了更新、更深的韻味,這就是文學的魅力,同時也感受到傳統(tǒng)的文化的意義所在。從簡單的文字中讀出了深刻的意義,本身就是生長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707979.html

相關閱讀:對話,學生有效提問的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