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課改的新生事物,無師課堂自出現至今,始終飽受爭議。無師課堂究竟合不合教育教學之“道”?其本質是什么?是否具有普適性?
“無師課堂”不宜“一刀切”
“無師課堂”的本質是以學生為本,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但“無師課堂”并非沒有教師,教師仍然是主導,仍然是整個課堂的策劃者和引導者。
但我覺得,一門學科節(jié)節(jié)設計“無師課堂”有點難,也不一定好。因為,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無師課堂”,有些復雜的教學內容,教師講學生聽都很吃力,沒有幾個學生能聽懂,更甭說“無師課堂”了。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合“無師課堂”,學習努力、積極性高、課前進行了充分預習的學生,適合;學習吃力、主動性差、課前沒有充分預習的學生,不適合。
小班化教學比較適合“無師課堂”,大班化教學實施“無師課堂”效果不太好。試想,一個班40名學生,每個人的想法都不盡相同,“無師課堂”就像炸開了鍋一樣,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難以完成預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
任何課改雖然有其積極的一面,但也有其局限性,并非適用于所有的內容或所有的學生,這就是教無定法。因此,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受到學生的歡迎。(南京科技職業(yè)學院李焦明)
教育教學不要南橘北枳
如果沒有親眼看過親耳聽過杜郎口中學的課堂,乍一聽“無師課堂”,會覺得不可思議,而且不大現實。事實上,所謂“無師”,就是教師備課讓學生全程參與,教師的工作前置,教師把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主導,放手讓學生講,教師在臺下做好“導演和劇務”的角色。
我們沒有必要去對某一所學校的某一種教學方式妄加評論,任何一種新生事物的產生,必定有它產生的土壤與相關氣候,只要是適合本土的就好。我反對的是動輒以“某某模式”加以推廣,南橘北枳的故事不言而喻。
教無定法,文理不同,我們更不能看了一眼聽了一課,就以為掌握了方法要領,迫不及待要在自己的土地上批量生產,杜郎口中學的改革也是一個循序漸進一路摸索的過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跡。
我贊成而且想學習的是“無師課堂”這一理念的改變——在教學中更多偏重“學”的部分,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不僅收獲知識,更能提升能力,開啟智慧。
教育教學不搞百米競賽,而是要跑馬拉松,不比誰暫時跑得快,而是要比誰將來走得遠。
一句話,不要急躁,不要浮躁,不要短視,教育的江湖應該百舸爭流,教育的土壤更應該百花齊放。(江蘇省昆山市葛江中學于潔)
請勿濫用“無師課堂”
“無師課堂”自問世以來,已取得累累碩果,引來無數外省市教師前來取經,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勢。踐行這種教學模式,需要教師抓住其內核,不能東施效顰,也不能邯鄲學步。因此,需要考慮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轉變思想觀念。“無師課堂”向傳統(tǒng)課堂發(fā)起了挑戰(zhàn),更向具有權威性的教師發(fā)起了挑戰(zhàn),教師的主導作用被淡化,權威性遭到擱淺,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加突出。因此,教師需轉變思想觀念,由注重教轉向注重引導,放棄師道尊嚴的架子,做到眼中有書,目中有人。
第二,要考慮具體的學段和學科!盁o師課堂”不能盲目使用,要考慮學段和學科。如小學低年級學生,心智尚未健全,接受能力有限,不宜采用這種教學模式。還要考慮學科,并非所有的學科都能使用這種模式。
第三,要考慮具體的學情和教學內容。“無師課堂”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注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力的培養(yǎng)。還要考慮具體學情,并不是每個班級都適合使用“無師課堂”。不同章節(jié)難度不一,對于難度大的教學內容,使用“無師課堂”大有作秀的感覺,會使學生漸漸對這門學科的學習失去興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732419.html
相關閱讀:班主任工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