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互動質疑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性研究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課堂互動質疑是遵循啟發(fā)式教學原則的一種有效教學手段,既能集中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鍛煉學生表達能力、提供教學反饋信息等,又能促進學生探求知識,師生攜手共登知識殿堂;既是教的技巧,又是學的升華。有效的問題設計是實現(xiàn)課堂有效質疑的基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只有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質疑才是有效的。關鍵是教師如何質疑,如何引導學生質疑?

1精心設計問題,這是課堂交流的關鍵

課堂互動質疑貫穿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課堂交流的效果,教師備課時要將其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準備,精心設計。在設計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1課堂提問應把握好“度”

“度”即提出的問題應當難易適中。教師首先應該深鉆教材,研究學情,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找準誘發(fā)思維的興趣點來精心設問、發(fā)問。所提問題不宜太簡單,諸如“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這樣一些學生不用思索的問題,看似課堂交流氣氛活躍,實則不僅學生不感興趣,沒有教學實效,而且浪費了大量的教學時間,得不償失。提出的問題不宜太難,那樣只能將學生的思維堵住,造成“啟而不發(fā)”,全班鴉雀無聲,致使交流無法進行。這樣既浪費了教學時間,又沒有教學實效,還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實在是教學敗筆。問題難度應適中,使學生“跳一跳能摘得到知識的果實”。例如,在學習了“孟德爾的基因分離定律”后,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對表現(xiàn)正常的夫婦,他們都有一個白化病的弟弟,預計他們生育一個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多少?”這個問題需要學生去探討,有一定的難度。學生根據(jù)這類型題的解法嘗試分析解決,經(jīng)過小組合作討論后,有少數(shù)幾個學習小組順利地完成了任務。教師可讓學生代表講解解題思路,同組的作補充。在教師點撥下,其他學生也很快完成了任務。教師及時給出肯定性的評價,學生的興趣高漲,尤其成功的那些學生,明顯有一種自豪感,成就感。

1.2要把握問題的“準”

所謂“準”即“準確性”,要求教師抓住要領,語言簡明通俗,讓學生一聽便知所問何意,能夠迅速思考,準確回答。教師的提問切不可模棱兩可,含糊其辭,甚至與所學內容不著邊際,學生必定不得要領,答非所問。這要求教師設置的問題立意明確,嚴謹規(guī)范,富有邏輯性。在引導學生理解水螅刺細胞在捕食中的作用時,這樣提問:“水螅為什么能捕食活動的水蚤?”結果學生分別答出:有觸手、有刺細胞、有神經(jīng)網(wǎng)……若從誘導學生的發(fā)散思維看,這個提問具有一定作用。但教師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刺細胞的作用,由于問題的語言不嚴謹、指代不清,語言模棱兩可缺乏科學性,因此,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在后來的教學中,筆者將問題的范圍縮小了些,目的指代更明確了些,提出:“水螅觸手上有什么特殊細胞在其捕食中起重要作用?刺細胞怎樣進行捕食?……”這樣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問題的用語要做到有科學、準確性,教師除了應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外,還必須深鉆教材,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問題,在教學中不斷反思,改進自己的教學設計,才能使問題“準”。

問題的“準”還指教師提問要具體、要小,切不可泛泛而問,會使學生難以把握問題的中心。例如“談談你對光合作用的認識”,這個問題太寬泛,學生不知從何下手。因為光合作用要從概念、場所、過程、實質、意義、應用等多個角度去理解。

1.3要把握問題的“量”

一節(jié)課往往涉及很多知識點,而不能就每一知識點都設計問題,那樣不但不能突出教學重點或難點,而且占用大量教學時間,教學任務不能完成,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教學效果低下。因此,課堂提問的數(shù)量要適度,一方面要抓住知識的關鍵和本質,能用?個問題解決的就不用兩個,能直切主題的就不必繞彎子;另一方面,提問的時機要恰當,要問在關鍵處,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提問,切忌“滿堂灌”的提問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要能駕馭教材,針對教學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問題。

2適時提出問題。交流點撥。是課堂交流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真正的知識獲得、能力培養(yǎng)是學生自己感知、識記、理解、內化。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設置問題時,要注意問題提出的時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主動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適時恰當質疑,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有效的課堂交流延伸長度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在交流時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興趣是相當重要。關鍵是如何調動學生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進行交流中,教師適時有效質疑起著關鍵作用。例如,學習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聯(lián)系時,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表達式同時呈現(xiàn)出來,引導學生列表比較二者的關系。在學完細胞的有絲分裂,師生總結出有絲分裂的重要特征后,教師可做這樣的引導:“有絲分裂產生的是體細胞,子代細胞的染色體數(shù)和親代體細胞的相同,那精于和卵細胞是否也由有絲分裂產生?”學生思考,教師提問:“假設由有絲分裂產生,受精卵和子代的染色體數(shù)目將會怎樣?”有學生立即答出:“精子和卵細胞的染色體數(shù)目和親代體細胞的相同,受精卵的染色體數(shù)目是親代體細胞染色體數(shù)目的二倍,這樣的受精卵能否發(fā)育成正常子代?”教師帶頭暴以熱烈的掌聲,馬上有學生答出“能發(fā)育”,有學生反對“不能,自然界就不存在含有46對染色體的人”。太精彩了,教室里掌聲雷動。教師乘勢引導:“問題出在哪里?”有學生說道:“精子和卵細胞不是由有絲分裂產生。受精卵的染色體數(shù)目和親代體細胞的應該相同,精子和卵細胞的染色體數(shù)目是體細胞的一半!苯處煟骸疤袅耍@種分裂方式是減數(shù)分裂。什么是減數(shù)分裂?過程怎樣?它和有絲分裂有什么聯(lián)系?有什么區(qū)別?請同學們課后做好預習,我們下一節(jié)課再來討論,看誰給大家的貢獻最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784647.html

相關閱讀:你的基因和飲食匹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