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地掌握歷史知識
歷史學科的生命在于真實。用史實來說話,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因此,對史實的全面掌握是高考復習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歷史知識包括:人物;事件(事態(tài));組織(機構);制度(綱領、路線、計劃、條約);文化成果(包括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筑、書籍文獻)。
人物:
對于杰出歷史人物應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把握:
第一,要知道他們的社會身份和屬于哪一歷史時代。
第二,要掌握他們的主要活動和業(yè)績。重要歷史人物的活動和業(yè)績在教科書中往往是分散的,高考可以選擇特定角度;要求應試者對此進行連貫的闡述。如孫中山致力于革命四十年,其歷史活動貫穿于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不同歷史時期,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分別記述于不同章節(jié),可以選擇特定角度將這些相對分散的記述連貫闡述。
事件或事態(tài):
所謂事件,是指人們在短時段內進行的具有突發(fā)性、間斷性的歷史活動;而所謂事態(tài),則是指人們在較長時段內從事的具有常規(guī)性、持續(xù)性的歷史活動。對于歷史事件要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把握:
第一,時間或背景。對于大部分歷史事件并不需要記住其發(fā)生的年、月、日等具體的時間,但須知道它們發(fā)生的歷史時期,或它們發(fā)生的時代背景。如對于公車上書,應知道它發(fā)生于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時。不過對少數重大的歷史事件(尤其是中國和世界近現代史中的事件),須掌握它們發(fā)生的具體時間。
第二,簡單經過或內容。如對于公車上書,應知道其主要內容是康有為、梁啟超領導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上書光緒皇帝,反對簽訂《馬關條約》,要求變法。
第三,結果或影響。如對于公車上書,應知道它雖然沒能上達,但卻標志著戊戌維新運動的興起。
群體和組織、機構:
人類的歷史活動不僅是以個體形式進行的,更重要的是以群體形式進行的。對于歷史領域的這種群體和組織、機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把握:
第一,存在或創(chuàng)立的時間、背景。如對于西域都護,應知道它設立于西漢時期。
第二,性質或功能、職能。如對于西域都護,應知道它是西漢政府對西域進行政治、軍事管理并保護商旅往來的機構。
第三,在歷史上的影響。對于西域都護,應知道它的設立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制度、綱領、路線、計劃、條約:
對于歷史上的各種制度、綱領、路線、計劃、條約等,應從以下角度加以把握:
第一,產生的時間或背景。如對于科舉制,應知道它是作為九品中正制的替代物創(chuàng)立于隋。
第二,主要內容和沿革變化。對于科舉制,應知道它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分科考試的辦法來選拔官員,其考試在明清時期采用八股文。
第三,在歷史上的影響。如對科舉制應知道它打破了選任官員的門第限制,但八股取士使得士人脫離實際。歷史上的各種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等看似僵化的規(guī)則,都是由一定歷史時期的各種社會關系、政治關系凝聚而成的;蛘哒f,在它們文字形式的背后,其實隱藏著當時社會各個階級、階層、政治軍事集團、民族、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關系。歷史上的各種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等,往往存在著沿革變化過程,存在著文字規(guī)定與實際實行情況之間的差異。
文化成果(包括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筑、書籍文獻):
歷史上各種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筑、書籍文獻等,是人類動態(tài)文化創(chuàng)造的靜態(tài)成果,是人類歷史文化活動的結晶,在人類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須予以重視。對于這些人類歷史文化活動的成果,應從以下幾個角度加以把握:
第一,這些文化成果的產生時代或年代。如對于都江堰,應知道它修建于戰(zhàn)國時期。
第二,這些文化成果的創(chuàng)造者、總結者(他們有可能是一些知名的個人,也有可能是一些可知或不可知的群體)。如對于都江堰,應知道它是當時秦國蜀守李冰父子所組織修建。
第三,這些文化成果的內容或價值。如對于都江堰,應知道它是一項防洪灌溉工程,它使岷江水流由激轉緩,既可免除水患,又能灌溉田地。
為便于掌握,還可以將歷史知識這樣分類進行掌握:
教材明確標示或我們在理解上可以認定的歷史之最、歷史第一的史實。如筒車這種提水灌溉工具,盡管教材敘述它時沒有用最早的字眼,但1997年高考第3題考查它最早出現的朝代。這需要理解教材唐朝農民創(chuàng)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車的表述。
歷史是一個記憶性很強的科目,大家往往會發(fā)現很難把所學的知識都一一記住,甚至記了幾遍后,隔了不久便會遺忘。其實,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例如,學習古代史,可分解為政治特征、經濟特征、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塊進行記憶。而對于世界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則要注重理解,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絡,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要想學好歷史,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還必須掌握解題的方法,在練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F在,歷史考試主要有以下四種題型:選擇題、判斷題、材料分 析題和問答題。首先,我們要了解各種題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卮饡r要把相應的問題講清楚,答完整。答案要層次清楚,最好分要點作答。掌握了基本的方法,通過不斷的練習,解題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同學們,只要你們對歷史學習付出極大的熱忱,有信心和決心,肯努力,講求方法,你們一定能學好歷史,并在考試中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892291.html
相關閱讀:高三歷史常識:夏朝皇帝列表及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