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學的三點小議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崔聰

寫作教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可寫作教學的現狀卻難以讓人樂觀,于是寫作教學就淪落到了“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因此,我們要運用有效手段激起學生心中的漣漪,讓他們愛上寫作。

一、用真情,喚醒作文的真實

作文應該是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和記錄,是學生把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認識與感悟訴諸文字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過程?墒,如今的學生由于多種原因根本沒機會貼近社會生活,情感變得越來越漠然。那么,學生的情感體驗應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呢?

1.從生活點滴中直接體驗

學生只有熱愛生活,參與生活,才會有生命的感受,才可能寫出有血有肉,內容充實的文章。對于那些“無米下鍋”的學生,教師不妨讓他們伸出手去,觸摸自己溫暖的心靈,感受生活的冷暖;彎下腰去,在藍天下碧水邊聽聽蟲草的私語淺唱,做做孩童的天真游戲……只有讓學生了解了身邊的世界,他們才能產生獨特的體驗與表達。

2.從文學作品中間接感受

文學作品主要是反映、表現人類思想情感的。閱讀這些作品,學生能從中獲得最純粹和美好的情感體驗。因此,閱讀就是一種間接體驗。學生應把閱讀過程當做自己生命的體驗過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用心去閱讀,去感受,去體味這些優(yōu)秀作品所承載的生命情感與呈現方式,使自己獲得生命表達的新形式,并增強和豐富自己的生命體驗。

3.從相似的實踐中側面體會

如我們可以嘗試著讓學生“當家一日”,讓他們試著買買菜,做做家務,感受一下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嘗試著讓學生“苦難一日”,放學步行回家,少吃一頓飯,感受生活之難……經過這樣的實踐,學生的體會真實而深刻,也就能創(chuàng)作出反映真性情的好文章了。

二、細觀察,積累寫作的素材

如果說深入生活獲得感受是寫作的源泉,那么學會觀察則是作文的門徑,任何外部信息都是通過觀察才進入大腦的。

1.觀察須有重點

學生在觀察中往往會不加區(qū)別地將所有信息全部“記憶”,因此我們應讓學生在觀察中學會分析和思考,弄清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學會有選擇地觀察,剔除那些多余的信息,從而學會抓住事物的重點、特點進行細致、深入的觀察。這樣,才能使觀察變得簡單而高效,獲得關鍵性的作文材料。

2.觀察須多感官參與

觀察一個事物不能光用眼睛,要學會用多種感官去觀察事物,這樣感受到的事物才是全面的、立體的。例如,寫窗外的春雨:望過去,如絲如針;伸出手,涼涼潤潤的;落在窗上,淅淅瀝瀝;深呼吸一口,一股青草夾雜泥土的清香。試想,缺少其中任何一種感官,對春雨的感受都會失去一種色彩。

3.觀察須依事物特點

世間萬物各有千秋,這就要求我們在觀察事物時要關注事物各自的特點。例如,觀察社會生活,我們應抓住它的“新”,突出新事物、新氣象、新未來;觀察人生,我們要透視它的“情”;觀察事物,我們要突出它的“狀”……

三、多練筆,揚起作文的風帆

寫作說到底離不開多寫勤練。胸中縱有千言,也需下筆成文才行。

1.文題自主化

由于學生生活環(huán)境、性格、基礎的不同,作文時教師應布置多個可選文題類型,這樣才能喚起學生的寫作熱情,使他們表達真情實感。

2.樣式多樣化

文題的開放必然導致作文訓練中文體的開放。其實,天下文章出來之初是無何種文體可言的,文章體裁是后人強行規(guī)范上去的。我認為:在學生清楚文體概念的前提下,完全可以不問文體。學生可以寫記敘文、散文,可以寫小說、隨筆,甚至可以寫詩歌,喜歡什么樣式就采用什么樣式,要揚己之長,避己之短。

3.作文個性化

學生的文化底蘊不同,個性趣味不同,語言風格也不同,因此寫出的文章應是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我們要提倡“我以我手寫我心”,鼓勵學生在寫作中張揚個性,但張揚個性不是要學生在寫作時“石破天驚”“不同凡響”,而是要讓讀者感受到作文的新穎獨特。

寫作教學其實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并沒有唯一和最好的方法,但成功的寫作教學總有一些東西是共通的,如真實情感的激發(fā)。相信,教學中如果教師能把握好這三個根本,不拘一格地發(fā)展各具特色的教學形式,定會迎來寫作教學的春天。

崔聰

寫作教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可寫作教學的現狀卻難以讓人樂觀,于是寫作教學就淪落到了“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因此,我們要運用有效手段激起學生心中的漣漪,讓他們愛上寫作。

一、用真情,喚醒作文的真實

作文應該是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和記錄,是學生把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認識與感悟訴諸文字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過程?墒,如今的學生由于多種原因根本沒機會貼近社會生活,情感變得越來越漠然。那么,學生的情感體驗應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呢?

1.從生活點滴中直接體驗

學生只有熱愛生活,參與生活,才會有生命的感受,才可能寫出有血有肉,內容充實的文章。對于那些“無米下鍋”的學生,教師不妨讓他們伸出手去,觸摸自己溫暖的心靈,感受生活的冷暖;彎下腰去,在藍天下碧水邊聽聽蟲草的私語淺唱,做做孩童的天真游戲……只有讓學生了解了身邊的世界,他們才能產生獨特的體驗與表達。

2.從文學作品中間接感受

文學作品主要是反映、表現人類思想情感的。閱讀這些作品,學生能從中獲得最純粹和美好的情感體驗。因此,閱讀就是一種間接體驗。學生應把閱讀過程當做自己生命的體驗過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用心去閱讀,去感受,去體味這些優(yōu)秀作品所承載的生命情感與呈現方式,使自己獲得生命表達的新形式,并增強和豐富自己的生命體驗。

3.從相似的實踐中側面體會

如我們可以嘗試著讓學生“當家一日”,讓他們試著買買菜,做做家務,感受一下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嘗試著讓學生“苦難一日”,放學步行回家,少吃一頓飯,感受生活之難……經過這樣的實踐,學生的體會真實而深刻,也就能創(chuàng)作出反映真性情的好文章了。

二、細觀察,積累寫作的素材

如果說深入生活獲得感受是寫作的源泉,那么學會觀察則是作文的門徑,任何外部信息都是通過觀察才進入大腦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925594.html

相關閱讀:關于課程的語文和教師的語文的思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