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歷史教學中的幾種紀年法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歷史教學中,尤其是中國古代史,翻開教科書,我們會經常遇到一些記錄時間的術語,如,公元前、公元、某世紀、某世紀的某年代、辛亥年、庚子年等。那么,這些術語是怎么來的呢?這是學習歷史的關鍵,也是歷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下面就中國歷史教科書中涉及的紀年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盡管教科書中的時間術語眾多,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公元紀年法

這是世界通用的最基本、最常用的紀年法,也是其他各種紀年法的基礎,也就是說,無論何種紀年法,最終都可以用公元紀年法來表示。

公元紀年法是將傳說中基督教教主耶穌出生之年定為公元元年,以前發(fā)生的事稱為公元前某年,此后發(fā)生的事稱為公元后某年("公元后"三字也可省略,只記作某年)。

二、世紀紀年法

世紀紀年法是在公元紀年法的基礎上將其分段,一段表示一百年,即一個世紀一百年。它也是以公元元年為分點,此前稱為公元前某世紀,如,公元前1世紀(公元前99年—公元前1年),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00年);此后稱為公元某世紀,如,公元18世紀(公元1700—公元1799年),公元21世紀(公元2000—2099年)等。

三、年代紀年法

這種紀年法常與世紀紀年法連用,也就是把世紀紀年法再分成十段,每十年為一個年代,具體如下:

00 09 零年代 10 19 十年代

20 29 二十年代 30 39 三十年代

40 49 四十年代 50 59 五十年代

60 69 六十年代 70 79 七十年代

80 89 八十年代 90 99 九十年代

為了方便起見,習慣上把00-19兩個年代記為世紀初葉(初期);50-59為世紀中葉(中期);90-99為世紀末葉(末期)。例如,我們現在常說21世紀初指的是從公元2000-2019年。

四、干支紀年法

這種紀年法常見于中國近代史的歷史教材中,如,甲午中日戰(zhàn)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它是將天干和地支結合起來表示年代的方法。其形式如下表:

用這種方法紀年時,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中按順序各取一個,然后按天干在前、地支在后相對應表示一年,如,甲子,己丑,丙寅……癸酉,此時,天干已完,說明已過十年,而地支中還剩"戌""亥"兩個,那就再回過頭來從天干中抽取"甲""乙",組成甲戌、乙亥,表示兩年。以此類推,這一輪下來,直到天干、地支全部對應完,也就是說等出現"壬戌年""癸亥年"時,表示過了一個周期,即六十年。這種紀年法在民間廣泛使用,我們現在常用的日歷就是公元紀年和干支紀年的結合。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這種紀年法具有周期性的特點,一輪60年,用它可以推算出公元某年是民間的何年。例如,通過甲午中日戰(zhàn)爭(1894年)、戊戌變法(1898年)、辛亥革命(1911年)的學習,我們就可以知道,2014年是甲午年(1894+60+60=2014),2018年是戊戌年(1898+60+60=2018)。

五、王朝紀年法

王朝紀年法也稱朝代紀年法。中國古代史實際上就是一部王朝史,它是按照歷史發(fā)展順序排列的,即夏—商—西周—東周—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

王朝紀年法常與世紀、公元紀年法結合使用,如,商朝是從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唐朝是從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六、年號紀年法

在古代歷史的每一個王朝中有眾多皇帝,每位皇帝一經登基就要廢除前帝年號而改訂一個新的年號,因而此時的時間就用該皇帝的年號來表示。尤為明顯的是清前期二百多年的歷史多用年號來紀年,如,順治元年(1644)清軍入關;康熙元年(1662)鄭成功收復臺灣;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等等。

由此可見,歷史教科書中的時間是錯綜復雜的,而且一個重要的歷史年代都聯系著豐富的歷史內容,如果抽出時間因素,便無從考察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也就無從揭示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和規(guī)律。因此,講清歷史時間的紀年方法,不僅是提高歷史教學成績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需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948965.html

相關閱讀:淺談高中歷史復習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