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韋莊《?陽縣閣》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古詩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陽縣閣①
【唐】韋莊
?水悠悠去似?②,遠山如畫翠眉橫。
僧尋野渡歸吳岳,雁帶斜陽入渭城。
邊靜不收蕃帳馬,地貧惟賣隴山鸚。
牧童何處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聲。
【注】①?(qiān)陽:今陜西千陽縣,縣內(nèi)有發(fā)源于?山南麓的?水流經(jīng)全境。唐時為吐蕃與內(nèi)地交界之處。本詩寫詩人登閣見聞。②(bēng):彩帶。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膬身検牵?分)
A.首聯(lián)運用比喻手法,以彩帶喻水、翠眉喻山,描繪出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展現(xiàn)了?陽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
B.頷聯(lián)點面結(jié)合,詩人選取僧尋野渡、雁帶斜陽兩個典型景物,一人一物,一空間一時間,突出環(huán)境的清幽。
C.頸聯(lián)順勢而下,描繪邊地局勢,用“邊靜”“地貧”寫出?陽人民的寂寥與清苦,暗示了民族尖銳的矛盾。
D.尾聯(lián)以動襯靜,寫羌笛的響聲意在與前面六句營造的靜謐形成反差,從而增強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令人回味。
E.全詩通過層層鋪敘的方法,寫?陽的風土人情,并且視聽結(jié)合,使讀者在時空上加強了對?陽的整體印象。
15.試比較本詩中“僧尋野渡歸吳岳”與韋應物《滁州西潤》中“野渡無人舟自橫”所表現(xiàn)的意趣的異同。(6分)
答:
答案:
14.(5分)B.C(B項,領聯(lián)沒有采用“點面結(jié)合”的寫作手法,只是從遠眺和仰望兩個角度來寫景。C項,主要表現(xiàn)的是邊陲的祥和寧靜,并未暗示民族尖銳的矛盾。答對一項給3分,對兩項給5分)
15.(6分)要點示例:相同點:都以“野渡”情景入詩,寓情于景,使所見景物烙上人的思想感情。(2分)不同點:詩人心境不同,所寫景致表現(xiàn)的感情也不相同。前者寫僧人尋找野渡,意在“歸吳岳”,表現(xiàn)詩人對?陽自然山水的喜愛;(2分)后者通過寫滁州西澗”野渡無人舟自橫”景象,意在寄托詩人無所事事的寂寥與落寞。(2分)(大意如此,言之成理即可)【詩歌賞析】
這首七律描述了詩人于黃昏時分佇立于縣城頭閣樓上的所見所聞。首聯(lián)寫登高所見,一連用帶子、女子的粉黛眉痕兩個比喻,描寫?陽的水和山;?水悠悠遠去,?山橫亙靜臥。一幅山橫水縱、動靜并存的遠景圖展現(xiàn)在詩人的眼前。領聯(lián)特寫近景,“僧尋野渡”,暗襯出天色將曉;“雁帶斜陽”,點明是秋日的黃昏。孤僧獨尋,寒雁飛歸,夕陽落照,展現(xiàn)出邊地獨有的風光。頸聯(lián)深入一層揣摹邊地風貌,說“邊靜”,補以“不收蕃帳馬”;寫地貧,續(xù)以“唯賣隴山鸚”,其貧、其靜則無以復加。尾聯(lián)則以閣上所聞,敘寫邊地景色;牧童羌苗吹奏《梅花落》古曲,說明這里是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雜居的地區(qū)?v觀全詩,詩人運用貼切的比喻,生動的形象,語淡情濃的文字,描繪出祖國的邊地的壯美風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1231458.html

相關閱讀:《宋史?傅潛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納蘭性德《蝶戀花?出塞》閱讀練習及答案
曹植《雜詩?高臺多悲風》閱讀答案及賞析
《次北固山下》閱讀練習及答案
張岱《王謔庵先生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