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云初,以左御史中丞遷大理少卿。時詔用漢故事,設刺史監(jiān)郡,于天下劇州置都督,選素威重者授之。遂拜志?齊州都督。徙汴州,封北?h男。太極元年,兼御史中丞內(nèi)供奉,實封百戶。出為魏州刺史,改揚州長史。所至破碎奸猾,令行禁信,境內(nèi)肅然。
開元九年,帝幸東都,詔留守京師。京兆人權梁山妄稱襄王子,與左右屯營官謀反,自稱光帝,夜犯長樂門,入宮城,將殺志情,志?逾垣走,而屯營兵悔,更斬梁山等自歸,志?慚悸卒。
4.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B.
C.
D.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大理” 指大理寺,官署名。相當于現(xiàn)代的最高法院。古謂掌刑曰士,又曰理。漢景帝加大字,取天官貴人之牢曰大理之義。大理寺所斷之案,須報刑部審批。
B. “敕”在古代,就是與皇權聯(lián)系在一起的,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等。后來引申為有法定約束力的政府措施或皇帝命令。
C. “兆人”《后漢書·光武帝紀上》:“ 漢 遭王莽 ,宗廟廢絕,兆人涂炭。”故“兆人”指百姓。
D. 縣男, 爵名。唐朝時開始設置,正五品叫縣男,從五品叫縣子,后來金、元沿置,明朝時廢除,又作“縣伯”。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志?是進士出身,曾任職御史臺,他嚴厲剛猛,執(zhí)法剛正,眾人頗有畏懼。官員都怕他,給他起了外號叫皂雕。
B.王志?上書皇帝,提出要想約束大眾,就必須制定法律;他認為,賞罰大權,只能在君主手中;他強調(diào)主管部門要從嚴執(zhí)法。
C. 王志?獻上所撰的《應正論》來表達他的志向,以規(guī)勸皇帝,并借北魏時游肇任廷尉秉公執(zhí)法的例子來勸誡當朝國君,執(zhí)法者不應徇情枉法。
D.開元九年,王志?留守京師,權梁山聯(lián)合屯營官謀反,屯營士兵在抓王志?未得的情況下殺掉權梁山,王志?因此恐懼而死。
7.將文中劃線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變法者,君上也。(5分)
(2)時詔用漢故事,設刺史監(jiān)郡,于天下劇州置都督,選素威重者授之。(5分)
參考答案
4. A(斷句的前提是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等斷句)
5.D (正五品叫縣子,從五品叫縣男)
6. D(應為“王志?翻墻逃跑,而屯營士兵悔悟,反過來殺掉權梁山,王志?因慚愧恐懼而死”)
7. (1)用力氣遵行法律的,是百姓;用死來嚴守法律的,是主管部門;用依循天道來改變法律的,是君主。(判斷句式1分,“以”1分,“役法”1分,“有司” 1分,“道” 1分)
(2)當時朝廷下詔采用漢代舊制,設刺史監(jiān)郡,在天下重要的州設都督,選拔平時威望高的人去擔任。(“時”1分,“詔”1分,“故事” 1分,“劇州” 1分,“素”1分 )
參考譯文:
景云初年,王志?由左御史中丞遷任大理少卿。當時朝廷下詔采用漢代舊制,設刺史監(jiān)郡,在天下重要的州設都督,選拔平時威望高的人去擔任。于是拜授王志?為齊州都督。移任汴州,封北海縣男。太極元年,兼御史中丞內(nèi)供奉,實封食邑一百戶。出任魏州刺史,改任揚州長史。所到之處打擊奸猾,使禁令通行守信,境內(nèi)治安秩序井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1298383.html
相關閱讀:《夜歸 周密》閱讀答案
詩詞鑒賞《卜算子?詠梅》陸游(3分) 附答案
古詩詞中的離別意象
閱讀下面兩首詩《蘇堤清明即事》《清明二絕(其二)》附答案
讀《長恨辭》《四塊玉?馬嵬坡》比較閱讀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