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雨霖鈴?寒蟬凄切_柳永_翻譯注釋_賞析講解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宋詞精選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品簡介】

  《雨霖鈴·寒蟬凄切》由柳永創(chuàng)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是一首描寫離情別緒的詞,是柳永的代表作。詞的開頭三句寫離別環(huán)境。都門設(shè)帳,“留戀”依依,船老大又催促開船,幾個曲折,將別情逐漸推向極致。“念去去”頓作轉(zhuǎn)騰。替行者設(shè)想,虛處落筆,自見真情。“更那堪”作一遞進,強調(diào)惟眼下清秋時節(jié)的離別最令人感傷。“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是歷來為人稱道的佳句。至此意還未足,“此去經(jīng)年”一句,可見這一對依依難舍的情侶的癡情與真情。情景相生,別意纏綿;寫景造境,虛實相生。


【原文】

  《雨霖鈴·寒蟬凄切》

  作者: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


【注釋】

  1.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曲。相傳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為詞調(diào)。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一百零三字,仄韻。這首詞選自《全宋詞》,雨霖鈴又作《雨淋鈴》。這首詞是他離開都城汴京(現(xiàn)在河南開封)時寫的,抒發(fā)了跟情人難分難舍的感情。

  2.寒蟬:蟬的一種,又名寒蜩(tiáo)。

  3.對長亭晚:面對長亭,正是傍晚時分。長亭:人們餞行送別地方。

  4、驟雨:陣雨。

  5.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帳幕設(shè)宴餞行。都門:京城門外。

  6.蘭舟:據(jù)《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后用作船的美稱。

  7.凝噎: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即是“凝咽”。

  8.去去:重復(fù)言之,表示行程之遠(yuǎn)。煙波:水霧迷茫的樣子。

  9.暮靄:"靄"讀aǐ,傍晚的云氣。

  10.沉沉:深厚的樣子。

  11.楚天:南天。古時長江下游地區(qū)屬楚國,故稱。

  12.清秋節(jié):蕭瑟冷落的秋季。

  13.經(jīng)年:經(jīng)過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復(fù)一年。

  14.千種風(fēng)情:形容說不盡的相愛、相思之情,風(fēng)情:情意。

  15.無緒:沒有心思,心情不好。

  16.更:一作“待”。


【翻譯】

  秋后的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shè)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fā)。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后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jīng)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fēng)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fēng)景,也如同虛設(shè)。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講解】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詞壇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記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即為證明。在不勝枚舉的柳詞中,《雨霖鈴》是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曉風(fēng)殘月柳三變,滴粉揉酥左與言”的謔語。柳永少年時到汴京應(yīng)試,由于擅長詞曲,熟悉了許多歌妓,并替她們填詞作曲,表現(xiàn)了一種浪子作風(fēng)。當(dāng)時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仁宗只批了四個字說:“且去填詞”。柳永在受了打擊之后,別無出路,就只好以開玩笑的態(tài)度,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在汴京、蘇州、杭州等都市過著一種流浪生活。由于失意無聊,流連坊曲,在樂工和歌妓們的鼓舞之下,這位精通音律的詞人,才創(chuàng)作出大量適合歌唱的新樂府(慢詞),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

  自古以來,表現(xiàn)男女離別之情的詩詞曲賦層出不窮,而獨有柳永的慢詞《雨霖鈴》經(jīng)久不衰,傳誦至今,這確實有很值得研究。探其中緣由,固然與作者坎坷的身世經(jīng)歷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但《雨霖鈴》的成功還在于其獨到的表現(xiàn)手法:層次分明,語意明確,鋪敘景物,傾吐心情,絕少掩飾;善于用“點染”法,反復(fù)涂抹,渲染效果。下面就《雨霖鈴》作一粗淺分析:

  這首寫離情的詞,可謂淋漓盡致,備足無余。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gòu)思,層次特別清楚,語言簡潔明了。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huán)境;次寫離別時候,重在描寫情態(tài);再寫別后想象,重在刻劃心理。三個層次,層層深入,從不同層面上寫盡離情別緒,可嘆為觀止。

  詞的起頭三句點明時間、地點、景物,事件是與自己心愛的人餞別。晚上,陣雨才停,知了發(fā)出凄切的鳴叫,長亭送別,叫人如何能夠忍受這離別的痛苦!這蟬鳴助添悲涼,而一開始即道出“凄切”,為這首詞定了調(diào)子。這一層展開了一個凄涼的氛圍。“都門”兩句,極寫?zhàn)T別時的心情,委婉曲折。兩情依依,難舍難分之際,客船卻不斷催促。心理矛盾,欲飲無緒,欲留不得。由此可窺見留戀之情深。“執(zhí)手”兩句,再加深涂抹,在“執(zhí)手”、“相看”、“無語”中更使人傷心失魄。這一層極寫留戀之情。以上兩層極盡回環(huán)、頓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為之嗚咽。“念去去”以后,則大氣包舉,一瀉千里,似江流出峽,直馳平川,詞亦直抒胸懷。以“念”這一領(lǐng)字帶起,表明是設(shè)想別后的道路遼遠(yuǎn),“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全是寫景,實際上全含的是情,襯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見無期,景無邊而情無限。換頭以情起,嘆息從古到今離別之可哀,“傷離別”點明這首詞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句又將推進一層,更何況正在冷落清秋的時節(jié)呢,這是多么難以忍受!這是把江淹《別賦》中“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兩者結(jié)合起來,提煉出這兩句。把古人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詞句中,更賦予以新的意義。“今宵”二句,又進一步推想別后的凄涼,然而景物清麗真切,真象別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見。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jīng)·采薇》)也是寫離別的。離別的人一看到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舍的場面,就會浮現(xiàn)出贈柳昔別的情景,心中就會涌起一縷縷離愁。“楊柳岸”三字明寫眼前景而暗寫別時情,顯得含蓄而有余味。幾如身歷其境,忘其是設(shè)想了。“此去”二句,再推想別后長久的寂寞,虛度美好年華。“便縱有”兩句,再從上兩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嘆后會難期,風(fēng)情無人訴說,藝術(shù)地把離別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層真是“余恨無窮,余味不盡”(唐圭璋《唐宋詞簡釋》)。

  這首詞寫將別、臨別以及別后的種種設(shè)想,以白描的手法鋪敘景物,傾吐心情,層次分明,語意明確,絕少掩飾假借之處。尤其是把別后的情景描寫得比真的還真,又以景視之,使人不覺得是虛構(gòu)的,足見柳永的藝術(shù)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稱其“微妙則耐思,而景中有情。……‘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所以膾炙人口也。”(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又有人認(rèn)為“‘千里煙波’,惜別之情已騁;‘千種風(fēng)情’,相期之愿又賒。真所謂善傳神者。”(李攀龍《草堂詩余雋》)這都道出這首詞的妙處的。但劉熙載在《藝概》中的“點染”之說,更是值得稱述的。他認(rèn)為:詞有點染,耆卿《雨霖鈴》“念去去”三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否則警句亦成死灰矣。

  劉熙載的這段評論,實際上是以畫法論詞,看出在柳詞中的加深描繪,反復(fù)涂抹的技巧。既精微入里,而又大膽潑墨。也就是柳詞中抒情與寫景在章法和修辭的巧妙運用,可謂詞中有畫。而其中抒情,尤寄寓哲理。所謂“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清秋離別,多情那堪?感情極為沉痛,而染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更是傷心而又凄涼,情景妙合無痕,這一別后之情景,又是加“念去去”三句之點化而得,前后照應(yīng),委婉自如。柳詞在點染方面的技巧運用,確是達(dá)到很高的成就的,在這首詞里最為突出。


【點評】

  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北宋婉約詞的杰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dá)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后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jié)序!抖Y記?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在農(nóng)歷七月。然而詞人并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zhǔn)確地傳達(dá)了這種凄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后兩句的“無緒”和“催發(fā)”,設(shè)下伏筆。“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肴,詞人毫無興致。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fā)”,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huán)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fā),這樣的矛盾沖突何其類銳!這里的“蘭舟催發(fā)”,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敵千鈞!詞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nèi)心獨白。這里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lǐng)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zhuǎn),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念”字后“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yuǎn)。“千里”以下,聲調(diào)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 ;既曰“千里”,又曰“闊”,一程遠(yuǎn)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舍的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一句,則極言時當(dāng)冷落凄涼的秋季,離情更甚于常時。“清秋節(jié)”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應(yīng),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今宵”三句蟬聯(lián)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后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xí)習(xí)曉風(fēng)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fēng)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 ,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tǒng)一性,而后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此去經(jīng)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后非止一日,年復(fù)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煩惱。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遙應(yīng)上片“ 念去去”;“經(jīng)年”二字,近應(yīng)“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推進。“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它在藝術(shù)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這種格調(diào)的形成,有賴于意境的營造。詞人善于把傳統(tǒng)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xiàn)出來,意與境會,構(gòu)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致,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fēng)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dá)難達(dá)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賞析】 

  每一個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比如柳永這首《雨霖鈴》和蘇軾的《念奴嬌·大江東去》就迥然相異。從前人們喜歡用“婉約”和“豪放”兩個詞來區(qū)別它們的風(fēng)格。南來人的筆記《吹劍錄》還記載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蘇軾在擔(dān)任翰林學(xué)士的時候,他的下屬官吏中有一個善唱歌的人。有一天蘇軾問他:“我的詞和柳永的相比怎么樣?”那人回答說:“柳永的詞只適合十七八歲的姑娘手拿紅牙板敲著節(jié)拍來唱‘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學(xué)士您的詞就不同了,須得讓關(guān)西大漢彈著響亮的銅琵琶、敲著錚錚作響的鐵拍板來唱‘大江東去’。”他這一席話惹得蘇軾哈哈大笑起來。
  柳永這首《雨霖鈴》不僅在藝術(shù)風(fēng)格上有代表性,在思想內(nèi)容上,也有它的特點。它反映了作者在無可奈何的離別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相愛者的真摯感情。
  從作品提到“都門”(京城)、“蘭舟”和“楚天”來看,作者告別的地方是在汴京城南的河岸邊。作者善于寫景抒情,他一開始就把讀者帶入一個有情感色彩的境界:“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寒蟬”,指秋季鳴叫的蟬。河岸邊的樹上有蟬鳴叫,這在平常人聽來是無所謂的,但借別的人心情不好。他們聽起來就別有一番滋味,仿佛那叫聲是凄涼悲切的了。“長亭”是古代修建在大道邊上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也是人們送行的處所。“驟雨”是忽然而來又迅速停止的陣雨。俗話說:一雨成秋。陣雨使秋意更濃。天色不早了。這些關(guān)于惜別的季節(jié)、時辰、地點和景物變化的描寫是具有特征性的,它使作品既不致流于一般化,也有助于增添生活氣息,烘托凄涼氣氛。
  接下來集中描寫離入的分別場面和痛苦心情:“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帳飲”,原意是說在郊外搭起帳幕喝餞行酒。這兒是借用,指在野外餞別。“蘭舟”原指用美好的木蘭樹材造的船,這里借用,作船的美稱。“都門”以下這五句是說作者不忍分別,喝酒也沒有心緒。他和她正在依依難舍的當(dāng)兒,蘭舟上的人卻不斷催促出發(fā)。這時他倆你望著我,我望著你,眼淚汪汪的,好不凄然。他們本來有許多話想說,但又哽咽得連一句也說不出來。
  最后,他們當(dāng)然是分手了。作者用“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來結(jié)束上片,既交代了他們痛苦的原因,又可以自然地過渡到下片抒寫離情。水路千里迢迢,“去”字連用可以產(chǎn)生強調(diào)旅途艱辛的作用。江河之上,常有水氣蒸騰,或者籠罩著云霧,詩詞中常用“煙波”來稱呼江河。“暮靄[ǎi]”,黃昏時的云氣。“沉沉”,形容云氣濃厚的樣子。“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讀“念去去”兩句,人們可以想象這時蘭舟已向南駛?cè),柳永正坐在船艙里出神。?dāng)他一想到目的地還很遙遠(yuǎn)的時候,不禁抬眼望去。暮色蒼茫,楚夭遼闊,他更加愁悶起來。
  詞的下片從人生感慨寫起。封建社會造成了多少男女分離的痛苦。柳永親身體驗了這種苦味,所以他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多情人本來容易感傷離別,更忍受不了的是這離別又發(fā)生在冷落凄涼的秋天。他設(shè)想分離的日子是難過的,所以說:“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今宵”,今夜。“良辰”,好日子,好時光。“風(fēng)情”,情意。“今宵”以下七句是說在柳永看來酒醉后這一夜是容易過的,但明天早晨醒來,異地的景色又將使人觸景傷情。江南的景色當(dāng)然迷人,一年四季也有許多好時光,但對一個飄流在外的人、對一個離開了知心人的人來說,那又有什么意思呢,那不是形同虛設(shè)嗎。原載:《唐宋詞選講》(陸永品)


【鑒賞】

  柳永一生宦途坎坷,輾轉(zhuǎn)飄泊,同時又寄情于歌臺舞榭,所以描寫江湖流落和離別懷人成了他的詞一個重要內(nèi)容。這些詞是柳永作品藝術(shù)上最有特色和最有成就的部分。南宋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說他寫詞在“承平氣象,形容曲盡”之外,“尤工于羈旅行役”,就是說他特別擅長于抒發(fā)“羈旅行役”之情。“羈旅行役”,指長期在外奔走,到處飄拍。柳永為抒發(fā)這種他鄉(xiāng)流蕩,淹留不歸的感情,把漢魏樂府古詩的游子思婦題材與晚唐五代以來詞中男歡女愛、離愁別恨的描寫結(jié)合起來,獨標(biāo)一格!队炅剽彙吩~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這首詞上片寫詩人離開都城,與情人話別時候的情景。“寒蟬凄切”,寒蟬凄切的鳴叫聲。“寒蟬”是蟬的一種,初秋時鳴,因為當(dāng)時天已經(jīng)寒冷,所以叫寒蟬。曹植《贈白馬王彪》詩中有“秋風(fēng)發(fā)微涼,寒蟬鳴我側(cè)”。寒蟬凄切的嗚叫聲是眼前實景,也點明時令,與下面“冷落清秋節(jié)”呼應(yīng)。“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長亭”是送別的地方,“晚”點明時間。“驟雨初歇”,驟雨剛停。正在送別時,天下了一陣急雨,話別的人,正好多留戀一會兒,可是現(xiàn)在雨停了,就再也留不住了,無論如何該分手了。“都門帳飲無緒”,京城門外的餞別宴飲無情無緒。“都門”,京城城門。“帳飲”,餞別時設(shè)帳宴飲,指別宴。無緒,寫出了別時的情緒。無情無緒,正是情緒濃重的表現(xiàn)。“留戀處,蘭舟催發(fā)。”正留戀難舍的那個狀態(tài),船夫催著開船。“蘭舟”,是船的美稱,傳說魯班曾經(jīng)用吳王闔閭種的木蘭造成船。分別的那個時刻到來,別情達(dá)到高潮。“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兩人手拉著手,互相看著含著淚水的眼,竟說不出話來,好像喉嚨塞住,難生動地描繪出離別時的心境。“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想越離越遠(yuǎn),將行駛在千里煙霧蒼茫的水面上,日暮時深沉的云氣中。這里將近景遠(yuǎn)景連成一片,且溶入詩人不可名狀的別情,正是整首詞的主旨所在。

  下片寫是設(shè)想別后的情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離別已是極愁苦的了,更那堪在這樣冷落清秋時節(jié)呢!更是愁上加愁,怎么經(jīng)受得起呢?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這三句是傳誦的名句。它進一步點染了別后孤獨寂寞沒有著落的心情。本來由于別情使自己精神處于朦朧的狀態(tài)。船夜間行駛,今夜酒醒處將在什么地方呢?想必是在拂曉,所見到的只是楊柳岸邊曉風(fēng)殘月吧!“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這次分別要經(jīng)歷很長時間,即使有良辰美景也是無用?v然有千種恩愛之情,更向什么人傾訴呢?

  柳永一方面輾轉(zhuǎn)奔波,萍蹤不定,一方面倚翠偎紅,寄情子秦樓楚館。他抒發(fā)“羈旅行役”之情,就有著切身體驗,真情實感。這當(dāng)然勝于那些以旁觀者身分對于女性的客觀描寫。而且,柳永把詞從小庭深院、綠窗朱戶,引向市井都會,進而擴大到山水路途中浩渺煙波,燈火村落,這種新的開拓,當(dāng)然也勝過那些眼前無非春花秋月、身邊但有羅幕珠簾的狹小天地。同時,由于樂曲新聲的繁衍,柳永發(fā)展了詞的長調(diào)體制,因而得以提供相應(yīng)的篇幅適合于上述內(nèi)容的擴展,又吸取六朝小賦藝術(shù)表觀上的特點,柳永運用層層鋪敘、恣意渲染的手法,因而上述內(nèi)容所包含的內(nèi)心情感,得以像水銀瀉地似的揮灑自如,盡情抒寫。從晚唐到北宋初期,詞壇上無論?艷也好,清麗也好,名家歌詞大抵不出于爛醉花間、徘徊香徑,并注重于藝術(shù)上的簡潔凝練、深婉含蓄。在這種情況下,讀了柳永《雨霖鈴》這樣寫得酣暢淋漓的抒發(fā)“羈旅行役”之情的作品,確乎有使人耳目為之一新的感覺。

  懷人的思婦在妝樓遠(yuǎn)望,對秋景也會產(chǎn)生哀怨,但使她魂銷意盡的,還多是花謝花飛,春光消逝。而作為“羈旅行役”的游子,流落他鄉(xiāng),對暮景也會產(chǎn)生悵恨,但足以引發(fā)他傷懷念遠(yuǎn)的舊愁新恨的,還多是秋風(fēng)蕭瑟,秋氣蕭森。因此柳永的詞直接聯(lián)系傷春來描寫相思離別的作品,數(shù)量不及聯(lián)系悲秋的作品那么多。他的《雨霖鈴》詞,就是把宋玉《九辯》的“悲哉!秋之為氣也!……?栗兮若在遠(yuǎn)行”,與江淹《恨賦》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行子斷腸,百感凄惻”,兩相結(jié)合,借悲秋寫傷別,所以詞中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雨霖鈴》詞怎樣具體地描寫“清秋節(jié)”時的“傷離別”呢?可以概括為,虛實相生、物我一境、情景交融、聲文并茂。也就是把離別的人物這一主體與離別的環(huán)境這一客體統(tǒng)一起來,并使實寫與虛寫、寫景與寫情、文情與聲情,彼此融合,交互為用,從而由哽咽的音聲、冷清的字面、慘淡的景象、悲凄的氣氛、愁苦的容態(tài),凄惻的內(nèi)心,共同熔鑄為具體、生動、感人的藝術(shù)形象,以表達(dá)“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這一具有一般抽象意義的哲理性的主題。

  詞人依詞的分片,由臨別之時,寫到既別之后。

  上片寫了“對長亭晚”,“都門帳飲無緒”,傍晚時在都門外的長亭臨時搭個帳篷,擺上送別的酒宴,一點喝酒的興致都沒有;下片就寫“今宵酒醒何處”,“此去經(jīng)年”,今晚醒來不知船到哪里,這一去說不定就是三年五載。上片寫“驟雨初歇”,“蘭舟催發(fā)”,送別時一陣驟雨剛剛停止,船夫就催著行人出發(fā)了;下片就寫“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等到酒醒過來,已換了一個環(huán)境,岸邊的楊柳,被清晨的風(fēng)吹著,被西沉的月照著。上片寫“千里煙波,暮靄沉沉”,離去的船只行駛在黃昏時的霧氣籠罩著的千里煙波之上;下片就寫“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即使遇到良辰美景,但它對于遠(yuǎn)行的孤獨的人來說也是不存在的。上片寫“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分別時手拉著手,含著淚水的眼睛互相望著,竟至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下片就寫“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分別后縱然有千萬種恩愛之情,也無從表達(dá)傾訴。表現(xiàn)愁情如《八聲甘州》抒發(fā)憑欄望鄉(xiāng)的愁思,《夜半月》言去國寓鄉(xiāng)的感慨,都寫得情深意切,蘊籍動人。官場的黑暗,宦游的悲哀,使他在抒發(fā)流蕩他鄉(xiāng)、淹留不歸的感觸時,常常表現(xiàn)出懷才不遇的悲憤和對功名利祿的反感,說“驅(qū)驅(qū)行役,苒苒光陰,蠅頭利祿,蝸角功名,畢竟成何事,漫相高。”(《鳳歸云》),又說,“似此光陰催逼,念浮生,不滿百,雖然人軒冕,潤屋珠金,于身何益。一種勞心力,圖利祿,殆非長策”(《尾犯》)。在《樂章集》中,類似的感慨,不乏其例,這在當(dāng)時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詞的上片寫臨別之時,下片寫既別之后,在章法結(jié)構(gòu)上互相關(guān)聯(lián)照應(yīng)。但還要注意到,臨別之時是就當(dāng)前身之所歷,目之所見依次寫來。而既別之后則是就將來各種景況推想開去。這里沒有主次的區(qū)分,卻有虛實的不同。當(dāng)前屬于實的,將來屬于虛的,由實及虛,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就增加了感情的容量,擴大了感情的深度。這是由于“清秋節(jié)”時“傷離別”,關(guān)鍵在于“多情”二字。“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這三句之所以膾炙人口,固然在于它能抓住具有特征性的典型事物,寓情于景,逼真地刻畫出離人落寞孤凄的心里狀態(tài),同時,更在于這種推想本身,反映了詞人有著多次“相見時難別亦難”的痛苦經(jīng)歷,因而用既別之后醒來但見柳岸月殘的悵然若失,就能反過來加重表現(xiàn)臨別之時淚眼相看、無語凝咽的留戀難舍,并且,也隱含著對于未別之前的無限恩愛的凄涼回味。而這一切,都是由于“多情”的思前想后蔓延開來的。

  所以,對于柳永的擅長鋪敘,也不可誤解為步步運筆,處處落墨,包舉無余,但求詳盡。比如這“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二句,景是虛景,因為只不過是設(shè)想,情卻是實情,因為是由離別引起的,在詞人是由實入虛,在讀者卻是因虛見實。詞人運用了生動的藝術(shù)聯(lián)想,既有依情揣測的瞻望,又有意在不言中的回顧,充分寫出清秋離別的復(fù)雜內(nèi)心,而讀者則被調(diào)動起自身積累的生活體驗,去完成和補充詞人所提供的藝術(shù)境界,使自己對于清秋離別感同身受,小說家有所謂“不寫之寫”,戲劇家要安排劇中的暗場和人物的潛臺詞,國畫家重視畫上的空白,講求“意到筆不到”,音樂家考究“弦外之音”,尋取“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凡此種種,都屬于藝術(shù)上虛實相生的妙用。其實,“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足”二句雖在下片,但本身就是有虛有實的。上句虛寫發(fā)問,下句實寫作答。假如虛景也虛寫,把“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變?yōu)?ldquo;空慘淡無邊岑寂”一類的抽象辭語,那就不可能產(chǎn)生動人的藝術(shù)力量,而且通篇《雨霖鈴》詞也會為之減色。就是在具體描寫離別場面的上片,即有“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二句,并且對“煙波”、“暮靄”、“楚天”的實在景物,分別用“千里”、“沉沉”、“闊”來加以形容,使它們越出了極目遠(yuǎn)眺的范圍之外,又統(tǒng)由“念去去”三字領(lǐng)起,這就成了實景虛寫,既表現(xiàn)出“留戀”之深,“催發(fā)”之急,“無語凝咽”之痛切,又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下片的逐層推想,帶出“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的千古名句來。

  《雨霖鈴》詞中,無論虛寫、實寫,總不能離開寫景、寫情。景是“清秋節(jié)”,情是“傷離別”,以清秋蕭颯之景,寫離別凄惻之情,即景抒情,融情入景,達(dá)到情景交融的化境。然而柳永這首《雨霖鈴》詞的情景交融,卻不只是賦予客觀景物以主觀感情色彩,也不只是把沒有感覺的異類擬人化。“清秋節(jié)”作為“傷離別”的環(huán)境,前者是物,后者是我,前者是賓后者是主。從物與我的關(guān)系上看,由情與景的交融,達(dá)到物我一境。從賓與主的關(guān)系上看,賓只限于山川風(fēng)物的“景”,而主則在人的“情”之外,兼有事理,離別這件事和由這件事悟出的道理。“多情自古傷離別”一句,就表明超越了一時、一地、一境、一我而推及到更廣。因此這首《雨霖鈴》詞,乃是寫景、抒情與敘事的統(tǒng)一,并寓含著說理成分。詞人在離別的場面、進程的展示中寫景、抒情,筆下自然是由眼中景,包羅了景中人、人中事、事中情、情中理。起頭三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就不止是以“寒蟬”交代季節(jié),以“長亭”交代地點,以“驟雨”交代氣候,也不止是以寒秋、昏暮、急雨烘托,“都門帳飲無緒”的悲苦凄涼氣氛,而主要是寫出將別未別之際的痛苦心情的復(fù)雜變化。白天起程,拖延到“對長亭晚”,表現(xiàn)了不忍離別,喚起下句的“留戀處”;“驟雨初歇”,無論如何也該動身,表現(xiàn)了必得離別,逼出下句“蘭舟催發(fā)”。在具體寫到分手登舟的“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的場面時,“寒蟬”與“驟雨”卻又起著相反相成的作用,不同于一般詩詞的情與景的相互映合。季節(jié)到了秋天,寒蟬的聲音斷斷續(xù)續(xù),但總能發(fā)出聲音,而人當(dāng)離別,應(yīng)該是千叮嚀、萬囑咐,反倒是“無語凝咽”,因為悲痛之極,連寒蟬那種凄切的聲音也難以發(fā)出。這里,寫景與寫情是一種遞進的手法。遞進就是依次推進,深入一層。同時,空中暮云收盡,“驟雨初歇”,天色趨于清朗,而離人卻是滿面愁云,“執(zhí)手相看淚眼”,雨已止,但淚不止,雨只是“驟雨”,片刻消停,怎比得“余我一生心,負(fù)你千行淚”那么持久呢?這里,寫景與寫情又是一種反襯的手法。反襯,就是從反面陪襯。等到上船之后,扯起風(fēng)帆,蕩開船槳,景又隨離別之進程而變換,情又隨景物之變換而加深。別以為“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只是借浩渺迷?的煙波暮靄來表觀離人黯淡的離愁,要看到詞人在這里寫行舟去處,那千里煙波之上是沉沉暮靄,那沉沉暮靄之上是空闊楚天,無邊廣漠之中,正另有著不見于字面的景與情,這就是漂流無所棲止的一行葉舟,行舟里面孤獨的行人,行人無比寂寥悵惘的內(nèi)心。這內(nèi)心思慮得廣,感觸得深,離別之事牽動離別之情,離別之情推及離別之理,這才有下片開頭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二句。蘇軾《水調(diào)歌頭》詞的“人有悲歡離合”,把弟兄的離別提到人生哲理上來認(rèn)識,未嘗不是從柳永這“多情自古傷離別”生發(fā)而來。當(dāng)然,蘇軾思慮得更廣,感觸得更深,并且由“月有陰晴圓缺”的自然規(guī)律得到領(lǐng)悟,心胸曠放,思想通達(dá),終于發(fā)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而柳永則一直沒有從“傷離別”中解脫出來,一葉行舟之上只推想著“今宵酒醒何處”,于是“千里煙波、暮靄沉沉”又轉(zhuǎn)換為“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與酒醒前的夢境相對照,寫江岸楊柳,分明是惋惜垂楊不能系著行舟,寫曉風(fēng)殘月,分明是慨嘆月亮只能獨照行人。詞人由此進而推想到“此去經(jīng)年”的情況,不是過了“清秋節(jié)”,內(nèi)心或能好受一些,即使有“良辰好景”也因無人共賞而等于“虛設(shè)”,不是“離別”之后,感情漸趨平靜,不那么傷悲了,即使有“千種風(fēng)情”,也因無人共語而倍覺痛苦。“良辰好景”是虛景,“千種風(fēng)情”是虛情,以虛景、虛情收結(jié)全篇,寫出“清秋節(jié)”的實景可以隨時令之推移暫時消失,而“傷離別”的實情卻是隨時令之推移與日俱增,反跌得極為有力而又好像極不費力。這種別開生面的寫景,寫情,正是柳永在詞的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的杰出創(chuàng)造。

  《雨霖鈴》本是唐代教坊大曲。安史之亂中,唐玄宗入蜀時,至斜谷口,連天霖雨,在棧道中聞鈴聲,隔山相應(yīng),內(nèi)心十分凄涼,于是根據(jù)這種聲音,創(chuàng)作了《雨霖鈴》曲,以寄托悲恨,悼念楊貴妃,因?qū)嵕皩嵡閷懴隆队炅剽彙非约耐须x恨。宋代人倚舊聲填詞,遂亦成曲牌名。宋代演奏這首《雨霖鈴》曲,聽起來還感到極其哀怨。柳永選取它來寫“清秋節(jié)”的“傷離別”,無論“清秋”的蕭颯或“離別”的凄惻,都與曲調(diào)的“哀怨”風(fēng)格十分吻合。我們今天固然已經(jīng)不能了解它究竟怎樣歌唱,感受它的音樂形象,但通過吟誦,也還可以領(lǐng)略其低回悲愴、凄楚欲絕的情味。這是由于柳永寫景、寫情,充分利用了語言音調(diào)的特點,那悲悲切切的詞句,讀起來就仿佛聽見離人斷斷續(xù)續(xù)的哭訴。詞中押的是短促急迫入聲韻,不押韻的地方也多以仄聲字收句,通篇又多用低而細(xì)的齒音,這樣就像那“寒蟬”的“凄切”,就像那“驟雨”的蕭蕭,就像那“曉風(fēng)”的習(xí)習(xí),一片哽咽的抽泣,傳達(dá)出“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的如同“夜雨聞鈴”那般的“斷腸聲”。柳永充分發(fā)揮詞的音樂性能。使詞的形象的美與聲調(diào)的美結(jié)合起來,使文情與聲情統(tǒng)一起來,這也是《雨霖鈴》詞之所以具有巨大藝術(shù)感染力量的一個重要因素。(肖旭)


【作者介紹】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并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fēng)光和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chuàng)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dāng)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對宋詞的發(fā)展有重大影響。更多唐詩宋詞賞析敬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的相關(guān)文章。


【宋詞英譯】

Liu Yong(987-1053)

Tune of Falling Rain

(Parting In Autumn)


While cicadas were making a thrilling rattle,

We’re at the pavilion in late evening hour.

During a break in the sudden shower,

We improvised with a drink in the portal.

But my mind was all blank.

As I indulged to linger on,

The boatman said it was time to be gone.

We held each other’s hands,

And gazed with our eyes as tears ran.

Silent and tongue-tied,

All words failed us then.

I figured out what ahead lies:

It’s going to be evening haze,

Over a thousand miles of waves,

Under a southern sky,

Overcast; and stretching wide.


Sorrow in losing a friend,

Is what a romantic heart will bring.

Especially with Autumn Festival at hand.

After tonight’s drink,

When I’m sober again,

Where shall I be?

Willows lining the riverbank,

Shall see me,

Under a twilight moon, in the morning breeze.

As for the years to come, any festive day,

Shall be worthless to celebrate.

Even there’re loads of feelings in my mind,

But to whom can I confide!


翻譯二:

To the Tune of Yulingling
Liu Yong


Cicadas trill sad songs.
At the post pavilion,
The evening shower stops;
We're saying goodbye, at this wayside stall.
Who wants to drink, here at the Capital gate?
The boatman's in a hurry, he calls,
But we can't tear ourselves away.
We stare, in tears, hand in hand,
Struggling in vain to say what words we've got.
Knowing how far south I'm to go,
To drift along in the southern climate,
Under the cloudy sky at dusk.
Oh, the heartache!
Lovers always weep, saying goodbye—
And today is autumn, and, cold.
When the wine finally leaves me sober,
Where will I be? Along a river bank
Lined with willows—in a morning breeze—
Under a sinking moon.
But our farewell is for a long time,
And without you
Beauty and happiness both will be wasted on me.
Even when I have heartloads of love
Who, oh who can I tell about it?


【詞牌簡介】

  《雨霖鈴》,詞牌名之一,又名《雨霖鈴慢》,雙調(diào)一百零三字,前后闋各五仄韻,本調(diào)常用入聲韻,且多用拗句。

  《雨霖鈴》詞牌來源:

  馬嵬兵變后,楊貴妃縊死,在平定叛亂之后,玄宗北還,一路戚雨瀝瀝,風(fēng)雨吹打皇鸞的金鈴上。如《明皇雜錄》里寫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屬霖雨涉旬,于棧道雨中聞鈴,音與山相應(yīng)。上既悼念貴妃,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這也便是詞牌《雨霖鈴》的來歷。雨霖鈴:又名《雨霖鈴慢》,雙調(diào)一百零三字,前后闋各五仄韻,本調(diào)常用入聲韻,且多用拗句!队炅剽彙吩~牌來源

  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為詞調(diào)。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一百零三字,仄韻。這首詞選自《全宋詞》,雨霖鈴又作雨淋鈴。這首詞是他離開都城汴京(現(xiàn)在河南開封)時寫的,抒發(fā)了跟情人難分難舍的感情。


【格律】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songci/646242.html

相關(guān)閱讀:青門飲?胡馬嘶風(fēng)_時彥_翻譯注釋_賞析講解
攤破浣溪沙·手卷珠簾上玉鉤 賞析
菩薩蠻·玉樓明月長相憶
春光好
水調(diào)歌頭?瑤草一何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