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一雙眼睛
[俄國]丘特切夫
我見過一雙眼睛——啊,那眼睛!
我多么愛它的幽黑的光波!
它展示一片熱情而迷人的夜,
使被迷的心靈再也無法掙脫。
那神秘的一瞥啊,整個地
呈現(xiàn)了她深邃無底的生命,
那一片柔波向人訴說著
怎樣的悲哀,怎樣的深情!
在那睫毛的濃濃的陰影下,
每一瞥都飽含深深的憂愁,
它溫柔得有如幸福的感覺,
又像命定的痛苦,無盡無休。
啊,每逄我遇到她的目光,
我的心在那奇異的一刻
就無法不深深激動:看著她,
我的眼淚會不自禁地滴落,傷感文章。
(查良錚譯)
【賞析】
丘特切夫在幕尼黑期間,與德國詩人海涅過從甚密,與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謝林也交往密切,深入了解了德國浪漫主義詩歌和唯心主義哲學。他受謝林哲學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哲學與美學觀,在他看來,世上的一切皆由對立的雙方共同構成,這些對立的矛盾在運動與變化,并通過種種沖突達到統(tǒng)一,進入和諧。所以他的詩歌特別注意對一種事物內(nèi)對立屬性的表現(xiàn),本詩第二節(jié)寫到“那神秘的一瞥”,其中包含的就既有“悲哀”,又有“深情”;第三節(jié)更強調(diào)它一方面“溫柔得有如幸福的感覺”,卻“又像命定的痛苦”。
在這樣的矛盾展示中,獲得一種獨特的和諧,那正是屬于人類心靈的特殊體會。
人是這樣一種有著自己的意志、靈魂、語言和愛情的活的生命機體,而對自我情感的把握中,人又有太多的無奈與不解。同時,對于人的感覺來說,世界的物象本身充滿著模糊性和多義性。“一雙眼睛”所以能夠給予這樣的歌詠,全在于它的復雜豐富,感受到這一些,便是“那奇異的一刻”。
此詩在物象與詞語的關聯(lián)上也處理得非常貼切,第一節(jié),由“那眼睛”聯(lián)系到“幽黑的光波”,再到“夜”,物象的聯(lián)想實現(xiàn)了意指的開拓,眼睛的黑的光波與黑夜連結,使之具有深而廣邃的含義,從而引出第二節(jié)“神秘的一瞥”。神秘指證了夜的特性,“深邃無底的生命”又由此被表述出來。這樣聯(lián)想而來的詞語,充分拓展了詞語自身的空間感,也使詞語在空間關聯(lián)上完成遼闊的意指。
從眼睛到夜,詩歌就這樣將帶入一個開闊的所在。讀者讀詩如在暗夜漫步,情緒自然地得以流淌,于是與詩人的柔情獲得共鳴。
丘特切夫的詩一般以歌詠自然、抒發(fā)感情見長,他一生四五十年創(chuàng)作生涯僅留下三百多首短詩,其詩歌形式短小簡練,但內(nèi)涵豐富,有充沛感情,亦有深刻觀念。1854年屠格涅夫編輯出版了《丘特切夫詩集》,他稱贊丘特切夫詩歌既有鮮明的思想又有生動的形象,且肯定詩人在語言上勇于創(chuàng)新!肚鹛厍蟹蛟娂分皇切⌒〉囊槐緯,但正如詩人費特所說:“這小小的一本書,在分量上勝過多卷的文集。”(南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ju/20505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