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建模教學的實施策略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在傳統(tǒng)生物學科教學中,教師過分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原理的應用,無意之中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這導致學生理所當然地認為,初中生物學科的學習就是簡單的背誦過程。結合我!渡飳W建模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省級基地校課題開展研究的契機,筆者在七年級學生入學時,嘗試引導學生從制做植物細胞模型開始,在課堂教學中嘗試使用了建模教學的策略。

1利用元認知理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模型構建

中學建模的元認知理論認為,建模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實際去體會、領悟、總結、概括,也就是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經(jīng)歷一個主動構建的過程。在初次植物細胞模型(類比模型構建)制做過程的實踐中,筆者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遵循先大后小、先簡后繁的原則,由表及里、先框架后細節(jié)進行逐步建構,將課本知識與模型相結合,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大膽創(chuàng)新。在學生建構好模型后,開展小組交流、展示并討論。在突出基礎知識的同時,教師肯定學生的活動成果。

由于是初次制做模型,學生制做的模型只能反映出他們對模型建構的原有認識:外形相似。此時,教師要及時指出其優(yōu)點與不足,并要求他們進一步審查模型的科學性和美觀性:如細胞器的大小比例、數(shù)量是否科學?能不能選擇更適合的材料,更形象地說明細胞各結構的功能?做好的模型如何固定、保存?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討論總結之后,學生根據(jù)教師的評價,重新修正模型,進而初步完成動物細胞的模型。同時,教師把課堂活動制作的模型的照片上傳到班級QQ群,讓學生在課后繼續(xù)討論、完善。

在“動物細胞”課堂上,令人驚喜地看到,學生用五花八門的材料制作出了各種極富想象力的模型。在小組匯報中,學生詳細地闡述了模型制作的過程,并對其他同學提出的質疑進行了現(xiàn)場解答,同時還談了制作過程中的體會與感受。通過建模實踐,學生既實現(xiàn)了完整的知識體系構建,也體會到小組合作與共享的快樂。課后交流中,許多學生還談及,模型制作因為要與同學合作而沖淡初入中學的陌生感和不適應。從學生對生物建模課的期待可以發(fā)現(xiàn):有嘗試就有收獲,有興趣就充滿希望。

當然,要提高建模的課堂教學效果還應注意3個方面。首先,教師必須在建模之前,引導學生明確建模的目的:是側重生物體的外形和基本結構組成,還是要幫助人們了解生物體及其運行機制,然后根據(jù)目的選擇模型的表征形式。其次,在建模過程還要關注選定的模型與所學知識是否相關,構建模型的材料是否熟悉、常見,教師和學生能否用最直接的視覺、最簡單的語言來表達模型。最后,學生基于自身構建模型而開展小組或全班的討論后,依據(jù)評價對模型進行修正、完善。教師在建模之后,根據(jù)學生反饋的情況,反思模型是否清楚、有用,能否有助于學生形成概念。

2篩選教學內容,構建靈活多樣的建模教學模式

模型的構建就是通過模型,抓住事物的最主要的特征和功能,以簡化的形式去再現(xiàn)原型的各種復雜結構和功能,是連接理論和應用的橋梁,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客觀世界中最本質的東西,以便預測和指導實踐。不同模型在構建過程中有所區(qū)別,但主要步驟還是一致的:①明確模型建構的目的;②選擇模型表征形式;③構建模型;④對模型進行檢驗評價和修正。在初中生物課堂建模教學中,常用到的模型有類比模型、尺度模型、系統(tǒng)模型。學生在課堂上構建生物學模型,會擠壓課堂上基礎知識的教學時間,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完成模型建構,課上結合教學實際需要,重點選擇模型建構的某個步驟,進行課堂教學。

當然,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都可以實施建模教學。所以建模教學之前,教師應根據(jù)模型建構的目的,結合教學內容,篩選出適合建模教學的典型知識,形成教學案例。結合教學實踐,初中生物學適合建模的內容見表1。

一般,當知識內容涉及到解釋現(xiàn)象發(fā)生過程和機制時,教師可以適時進行建模教學。如水是如何在植物體內運輸?shù)?血液循環(huán)的途徑、尿液是如何形成等內容。當知識內容用建模教學更形象易懂時,教師也可以進行建模教學。如建構肘的運動模型幫助學生理解肘部的運動;建構心臟模型幫助學生理解心臟內部結構和運行機制等。而有些內容其實沒有必要進行建模教學,例如植物的分類、動物的分類、生物和非生物的區(qū)別等內容。

不同的模型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優(yōu)勢,在一些情況下,為了解釋復雜現(xiàn)象,需要同時使用多種模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依據(jù)不同模型的功能,以一種模型為主、多種模型并用的方式進行建模教學設計。例如,人教版“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語言、視覺、實物等表征方式對心臟的外部輪廓和結構進行類比模型構建,用構建示意圖方式(系統(tǒng)模型)來講解心臟的運行機制,學生構建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模型(圖1)來形成初步概念,最后在修正模型和呈現(xiàn)用動態(tài)圖(系統(tǒng)模型)的過程中,完成整節(jié)課的知識體系構建。

3建模與游戲化教學相整合,實現(xiàn)教與學共同成長

感知覺是學生認識外界事物、增長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初中階段的孩子仍然習慣于用現(xiàn)象、聲音、色彩以及動作來思考問題,而游戲就是一種通過操作物體來感知事物的過程。人教版初中教材內容主要包括形態(tài)功能部分、原理部分和關系部分。但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學生不可能都通過觀察與實驗,做到事事親歷,而建模課恰好能有效地彌補這一缺憾。此外,在構建過程中如果教師融入游戲化教學,往往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形態(tài)部分教學中,動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生物體器官的位置、形態(tài)等,教師可以通過繪制生物簡圖、拼圖等方式來構建類比模型。如在“心臟的結構”授課中,師生可以一起繪制心臟結構簡圖(圖2),并在簡圖上注明各個結構名稱,通過這種方式形象地說明生物體的形態(tài)構造、生理特征,使教與學的過程“活”起來,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知識點小結時,教師可以利用課前準備的紙片進行拼圖游戲(圖3),來鞏固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由于整節(jié)課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合作,孩子們參與的興趣和熱情高昂,徹底地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與學,學生觀察、動手、模擬等感知能力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同時,他們對知識的記憶也得以鞏固和發(fā)展,更好地保證了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在生理學知識傳授中,如腎單位的組成、尿液的形成,教師可以通過模擬游戲、設計制作原理模型的方式構建類比和系統(tǒng)模型(圖4)。學生制做模型的過程,實際上是個不斷試誤、判斷、思考的過程,他們在合作、交流、修正的過程中,也大大提升了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在生態(tài)系統(tǒng)教學中,學生則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方式,完成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食物鏈、食物網(wǎng)等知識的教學,這也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課堂授課模式。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強也。在實踐中,教師將游戲和模型構建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開展合作和探究學習,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動手能力,有效引導學生生成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從而實現(xiàn)了教與學的共同成長。

當然,由于初中生物教學內容有一定的特殊性、局限性,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要實現(xiàn)課標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建模教學模式只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模型的構建和使用實踐中,還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建模與教學進度上的沖突,建模的具體實施細節(jié)有待教學中進一步探索、實踐、修正和完善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1113514.html

相關閱讀:對植物學教學方法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