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古詩詞閱讀題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初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xué)習(xí)網(wǎng)


  【—古詩詞閱讀題】詩意理解就是憑借自己的文言積累和試卷提供的注釋,讀懂每一句每一層每一節(jié),就連標題、小序也不要放過。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1)(2)兩題。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豐樂亭游春三首(其一)

  歐陽修

  綠樹交加山鳥啼,晴風(fēng)蕩漾落花飛。

  鳥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歸。

  (1)這兩首詩都寫春天景物,但時段不同,白居易寫的是 時的景物,歐陽修寫的是 時的景物。

  (2)歐陽修詩的三、四兩句,除用擬人手法外,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兩種手法各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結(jié)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1)早春(或“初春”) 暮春(或“晚春”“季春”)(2)修辭手法:夸張 表達效果:詩人用擬人手法寫鳥語花飛,生動表現(xiàn)出春光的迷人和勃勃生機;用夸張手法說“酒醒春已歸”,感嘆春天的短暫,暗含著詩人濃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著詩人對春光的留戀”)。

  分析•助讀:

  解答這道題時,由于審題不細心,考生很容易疏忽題干中的提示語,抓不住詩句中一些關(guān)鍵詞語,把兩首詩的不同時段答成“春天”“夏天”或“開花時”“落花時”,把修辭手法答成“襯托”“對偶”,把表達效果答成“突出了人物喝醉了”“忘記留住春天”等。

  詩歌描寫的時令季節(jié)都是有特征的,春花秋月,鶯歌雁飛,是大自然的語言,也是詩歌的意象。如果說,從靜態(tài)的景物不容易看出時令季節(jié),那么可以從景物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它們的相互作用推知答案。春天湖水初漲,剛剛平了湖岸,云氣壓在水面上,看上去同湖面連成一片;初春時早來的黃鶯活躍在向陽的枝頭,燕子也回歸了江南水鄉(xiāng),這都顯示了時間特征。各種顏色的野花零零星星地開著,春草剛剛長出地面,還不太高,這些都生動地描繪了詩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風(fēng)光。

  《豐樂亭游春》寫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將過去,豐樂亭邊落花滿地。在這鳥兒啁啾、雜花亂飛之時,太守卻醉了,次日酒醒,春無蹤跡。表現(xiàn)了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的短暫。表達了作者對美好春光的留戀與憐惜,所以說這個時段是暮春。

  對歐陽修詩三、四兩句的修辭手法與表達效果,考生大多只看到“鳥歌花舞”的擬人手法,沒發(fā)現(xiàn)夸張的手法。春天的消逝,絕不是酒醒時刻就過去了,客觀上說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而這里作者卻把它寫成“酒醒春已歸”,似乎在一場酒醉之后,一覺醒來春天就颼然消逝。夸張手法是為達到某種表達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這里不是擴大夸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大、多、高、強、深,也不是縮小夸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小、少、低、弱、淺;而是超前夸張,在時間上把后出現(xiàn)的事物提前一步。例如:“農(nóng)民們都說:‘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來。’”當然,對于作為初中生的同學(xué)們來說,能夠說出這是夸張的手法就夠了。

  用夸張手法說“酒醒春已歸”,感嘆春天的短暫,暗含著詩人濃厚的惜春之意。

  溫馨建議:對詩詞中所寫的景、物、情、理,句與句之間的關(guān)系,詩句的含義,一一弄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179151.html

相關(guān)閱讀: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題之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