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思考、描述、刻畫、解釋、理解和應用,其目的是發(fā)現現實世界中所蘊藏的一些數與形的規(guī)律,為社會的進步與人類的發(fā)展服務。當今,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一、合作優(yōu)勢,改變評價方式。在課堂中學生以小組形式為學習群體,突出學生的合作與交流,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共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評價能力和創(chuàng)新素質的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知識、能力、意識等都是有限的,開展有成效的合作學習有一定難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棄小組合作學習在低年級教學中的運用,這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逐步培養(yǎng)。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整節(jié)課完全運用合作學習的情況比較少,大部分教學要把班級授課制和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起來,靈活運用。這需要根據課前的教學設計展開教學,在需要合作時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二、數學是一種文化。數學是思維與線條的文化。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中的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一門科學。由于實際的需要,數學在古代就產生了,現在已發(fā)展成一個分支眾多的龐大系統。數學與其他科學一樣,反映了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并成為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
作為21世紀的數學教師,不能只讓學生學會做各種各樣的“習題”,而是要讓學生去體會到數學的一種社會價值,并且從生活中去體會一種數學思想。數學里包含著豐富的哲學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積極發(fā)掘數學中蘊涵的寶貴的東西。無論是哪一種學科,都要考慮到人的全面發(fā)展,數學學科尤其重要,應結合一定的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優(yōu)良的學習習慣,老師不僅要做經師,更重的是要做人師,教書的同時一定要育人,把育人放在首位。
三、讓數學問題生活化、活動化。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具有形象性和啟發(fā)性,它不但能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增強學習動機和學習信心,而且有助于引導學生盡快進入數學情境,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數學教學貼近學生生活,能變枯燥為豐富,變無味為有味,變無趣為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和發(fā)展,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
山東高密市昌安中學 李淑香
來源: 發(fā)展導報(太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725848.html
相關閱讀:淺談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