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命題趨勢解讀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考復習 來源: 高中學習網


1、從命題的目的看。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目標下的歷史命題基本上實現(xiàn)了由過去的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方向的轉變。由于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的總題量只有46道題左右,分散到歷史學科只有12—13道題。

如此之少的題量要想覆蓋到很多的知識點是不可能的;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那什么是歷史的思維能力呢?歷史思維能力就是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正確的時空觀,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歷史認識和評價能力,知識遷移和表達能力,它是形成歷史意識的根本條件。從考試學的角度看,這些能力可以分為記憶(再認,再現(xiàn))能力,闡釋(理解、分析、比較、評價、論證、歸納、綜合)能力、應用(含文字表述)能力。在這三種能力中,記憶是前提,闡釋是關鍵,應用是目的。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務必要準。而闡釋能力的形成則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科學方法。將闡釋能力運用到解決具體的問題中,即為應用能力。在高考中,通常以解答題目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

2、從命題的方式看。文科綜合能力測試中的歷史命題,通常圍繞教材的主干知識設計一些中心問題,再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進行設問,將這些中心問題考深、考透、考全,從而也就考察了考生對這些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這也是歷史試題知識覆蓋面不廣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教材主干知識或中心問題的考查,在選擇題中常以問題鏈的形式出現(xiàn),即一個大題干即為一個中心問題,在此之下設計3—4個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小問題,試卷中單科的全部選擇題也就只能考查3—4個中心問題。例如,2014年春季高考歷史學科12道選擇題,圍繞“國家統(tǒng)一”和“近代歷史上中華民族為實現(xiàn)國家的獨立富強而抗爭”這一中心主題,考查考生比較鑒別歷史發(fā)展的階段特征,理解歷史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等綜合能力。對歷史中心問題的考查,在非選擇題中則通過不同性質的材料或設問,回歸于同一個問題。例如,2014年新課程卷中的一道材料解析題,圍繞著政治家格提秀斯的言論、國際聯(lián)盟的盟約和聯(lián)合國憲章的有關內容,讓學生分析各自的特點,區(qū)別其異同,并最終落腳于學生對戰(zhàn)爭與和平這個時代的中心問題的看法。2014年全國文綜卷中的一道材料解析題,通過設置幾組不同的有關“民族主義”的背景性材料,讓學生分析“民族主義”在近代史上不同國家產生的時代背景、特點,并要求學生對“民族主義”的作用作出評價。高考這一命題特點對我們的啟示是:與其對知識面面俱到,還不如深入透徹地把握學科中的某幾個中心問題,然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從題目設計的方法看。題目的靈活性和多樣性的特點表現(xiàn)在諸多方面。一是材料的新穎性,即題目中的材料不直接來自教科書;二是設問的多向性,即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考查并且往往是逐步深入;三是切題的靈活性,即切入題目的材料,不一定都是原始的文字材料,能夠體現(xiàn)歷史主題的地圖、圖表、文物、藝術品都可以作為題目的切入點,從而有利于考察考生的思維品質。四是非性,即題目內容不一定全是學科性質的,不需要很多的歷史知識儲備也可以回答,但需要了解有關的歷史知識背景。例如2014年新課程卷的最后一道關于“煤炭資源”的材料解析題只歸納幾種觀點即可。但這個特點并不代表今后的命題方向。在題目設計的方法上,最能體現(xiàn)歷史學科特點的就是材料解析題,它大有取代問答題主宰全卷的趨勢。所謂材料解析,實則是給考生提供一種新的背景性知識,讓考生通過閱讀、分析、進行聯(lián)想、遷移、比較;蛘搹氖烦,或以史證論。它能考查歷史學科的一切能力,也可以考查跨學科綜合的能力。其特點是:(1)材料的來源廣泛;(2)設問靈活;(3)試題難度適中,有一定的區(qū)分度。如前述關于“民族主義”的材料題。材料解析題也可以衍生為選擇題和材料問答題。

4、從體現(xiàn)歷史學的社會功能看。試題適當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即通過以史為鑒,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例如2003年文綜卷“美國歷史上的人口遷移現(xiàn)象和我國人口移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將“漢長城與明長城聯(lián)系起來,再發(fā)散到大西北的開發(fā)以及民族關系問題上,并引伸出長城作為民族精神的新內涵”,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對話。2014年春季從珠江三角洲歷史上清政府利用“十三行”行商,避開與外商直接發(fā)生關系,極力防范域外新事物的傳入,防范民眾視野的開拓,最終導致落后挨打,與新中國改革開放后,珠江三角洲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帶來經濟騰飛的變化作鮮明對比,透射出愛國主義的光輝,強烈地體現(xiàn)了歷史學的現(xiàn)實性和社會教育的功能。

5、從歷史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的關系看。首先是突出學科內知識的綜合,其次是注意跨學科知識的綜合。學科內知識的綜合,一般都是學科的主干知識,如(1)政治和行政體制變革;(2)中國歷史上的農村、農業(yè)、農民問題;(3)霸權主義;(4)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5)統(tǒng)一戰(zhàn)線;(6)中國的近代化進程;(7)國際關系;(8)中外歷史上的改革開放;(9)世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10)民族關系等內容。

跨學科知識之間的綜合由于沒有現(xiàn)成的教材和教師,試題對這方面的要求并不是十分突出。2014年的新課程卷的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就沒有出現(xiàn)三個學科綜合的大題目,但這并不能代表今后命題的方向。因為政治、歷史、地理三科之間的聯(lián)系本來就非常密切,《考試說明》中也有這種要求。這類題目的特點是強調三個學科之間的自然滲透與融合,信息量大,綜合性強,因而考查難度也很大。例如2002年夏季,從“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入手,考查河南開封產業(yè)結構調整;從“古絲綢之路”入手,考查亞歐大陸橋的政治、經濟意義。而2014年春季試題“珠江三角洲”一題運用地理知識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發(fā)展經濟有利條件,聯(lián)系歷史知識分析廣州在唐代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從清政府對廣州的相關規(guī)定,分析說明閉關鎖國是導致中國落后的原因;從改革開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區(qū)率先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分析廣州和珠海制造加工業(yè)的分布對本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意義;從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在我國政治體制中的特殊地位,分析“一國兩制”在我國政治制度創(chuàng)新方面的重大意義。一道題涉及到政治、歷史、地理方方面面,它要求考生在短時間內快速進行思維跳躍,不斷進行歸納、對比、聯(lián)想,對知識進行重組,構建好答案的層次關系,形成邏輯合理的答題語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kao/146224.html

相關閱讀:高考文綜:答題別盲目套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