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高二年級有兩大特點:一、教學進度快。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課程。二、高一的新鮮過了,距離高考尚遠,最容易玩的瘋、走的遠的時候。導致:心理上的迷茫期,學業(yè)上進的緩慢期,自我約束的松散期,易誤入歧路,大浪淘沙的篩選期。因此,直面高二的挑戰(zhàn),認清高二,認清高二的自己,認清高二的任務,顯得意義十分重大而迫切。逍遙右腦為你整理了《高二生物上冊《人和動物體內三大營養(yǎng)物質的代謝》教案》,希望對你的學習有所幫助!
【一】
1、引言
學生已經(jīng)分別學習了糖類代謝、脂類代謝和蛋白質代謝的途徑,可先讓學生根據(jù)所學,用關系圖的方式,把這三大營養(yǎng)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畫下來,教師以此了解學生對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并針對學生的理解上有錯誤或偏差的地方有的放矢地進行講解。
2、三大營養(yǎng)物質代謝之間的關系
這部分內容涉及生物化學的內容比較多,且理論性比較強,學生在這方面接觸的生活實例也不是很多,因此教師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主要通過實例講授為主,學生思考、討論為輔。
。1)糖類、脂類、蛋白質之間的轉化關系
、偬穷惔x與脂類代謝之間的關系
教師應讓學生清楚,糖類與脂肪之間的轉化是雙向的,但它們之間的轉化程度不同,糖類可以大量形成脂肪,例如酵母菌放在含糖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細胞內就能夠生成脂類,個別種類的酵母菌合成的脂肪可以高在這酵母菌干重的40%;然而脂肪卻不能大量轉化為糖類,例如某些動物在冬眠的時候,脂肪可以轉變成糖類。
②糖類代謝與蛋白質代謝的關系
首先使學生明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所謂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體細胞中可能合成的氨基酸;所謂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體細胞中不能合成的氨基酸,人體的必需氨基酸共有8種,它們是賴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蘇氨酸、甲硫氨酸。
然后教師應指出糖類與蛋白質之間的轉化也可以是雙向的:糖類代謝的中間產(chǎn)物可以轉變成非必需氨基酸,但糖類不能轉化為必需氨基酸,因此糖類轉變蛋白質的過程是不全面的;然而幾乎所有組成蛋白質的天然氨基酸通過脫氨基作用后,產(chǎn)生的不含氮部分都可以轉變?yōu)樘穷,例如,用蛋白質飼養(yǎng)患人工糖尿病的狗,則有50%以上的食物蛋白質可以轉變成葡萄糖。
③蛋白質代謝與脂類代謝的關系
教師應向學說明,蛋白質與脂類之間的轉化依不同的生物而有差異,例如人和動物不容易利用脂肪合成氨基酸,然而植物和微生物則可由脂肪酸和氮源生成氨基酸;某些氨基酸通過不同的途徑也可轉變成甘油和脂肪酸,例如用只含蛋白質的食物飼養(yǎng)動物,動物也能在體內存積脂肪。
教師最后應總結一下三大營養(yǎng)物質代謝之間的關系,并可用下圖表示:
。1)糖類、脂類、蛋白質之間轉化是受到制約的
教師可舉例說明三大營養(yǎng)物質轉化的制約條件:
例如,糖類可以大量轉化成脂肪,而脂肪卻不能大量轉化成糖類,而且糖類供應充足時才有可能大量轉化成脂肪;再如教師還可舉人和動物體內糖類、脂類、蛋白質作為能源物質的先后順序這個例子;教師應向學生闡明三大營養(yǎng)在人和動物體的作用是各有側重的,糖類是主要的供能物質,脂肪是主要的儲能物質,蛋白質的主要作用于是構成生物體和調節(jié)生命活動。人體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來自于糖類氧化分解,只有當糖類代謝發(fā)生障礙,人體會動用脂肪和蛋白質氧化分解供能,當糖類和脂肪的攝入量都不足時,體內蛋白質就將成為主要的供能物質;然而,當糖和脂肪供應充足,且其代謝過程又都正常時,體內蛋白質的分解供能就會相應減少。
這部分教學的最后,教師可提出一些綜合性的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如:長期營養(yǎng)不良的人為什么會全身浮腫?
所謂浮腫是組織細胞之間的細胞液中的水分含量多于正常狀態(tài)所致。我們知道,內環(huán)境中的淋巴、血漿、組織液之間從物質流動角度看有以下關系:組織液與血漿之間可雙向交換物質,淋巴中的物質可單向流入血漿,組織液中的物質單向流入淋巴,且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如果保持著動態(tài)平衡的組織液多了,就意味著這種動態(tài)平衡被破壞。造成這種破壞的原因是什么呢?組織液多于正常狀態(tài),可能有兩種原因,其一血漿的濃度低于正常狀態(tài);其二,組織液濃度高于正常狀態(tài)。
我們先分析第一個原因是否成立,血漿濃度有沒有可能低于組織液濃度呢?當人長期營養(yǎng)不良,這里說的營養(yǎng)不良主要是饑餓引起的,而不是因為偏食引起的。當人長期營養(yǎng)不良,結果會使血漿中的蛋白質含量降低,使血漿濃度下降,當其濃度低于組織液濃度時,組織液含量會增多,表現(xiàn)出水腫的現(xiàn)象,因此長期營養(yǎng)不良的人會全身浮腫。
我們再來分析第二個原因有沒有可能發(fā)生。學生這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不小心被桌椅碰得較重時,并沒有碰破,也沒出現(xiàn)皮下出血,但被撞的地方會腫起來。這也是由于組織液多于正常狀態(tài)所致,為什么呢。原來,身體的某個部位被碰得較重后,皮下毛細血管并沒有破裂,因此不會*,但毛細血管還是受到了損傷,表現(xiàn)為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比以前大,正常情況下,毛細血管是不允許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通過的,但受傷后,毛細血管對大分子的通透性增高,平時不能進入組織液的蛋白質現(xiàn)在進入組織液了,結果造成細胞液濃度高于正常狀態(tài),導致吸水增多,同樣表現(xiàn)出水腫的現(xiàn)象。
至于受傷后消腫的過程是組織液被重吸收回血漿或淋巴的過程。消腫的關鍵是組織液中的蛋白質減少,以降低組織液的濃度。在組織液中的蛋白質不易通過毛細血管回到血漿,但可從毛細淋巴管進入淋巴,因此淋巴在回收蛋白質方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淋巴回流不暢,也會引起水腫。
3、三大營養(yǎng)物質代謝與人體健康
。1)糖類代謝與人體健康
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教材中的血糖的來源與去路的示意圖,分析人體對血糖濃度的調節(jié)機制。
人體血糖濃度一般維持在80-120mg/dL(0.1%),食物中的糖類物質被消化為葡萄糖,然后吸收血液,血糖增加,此時一部分葡萄糖會在肝臟和肌肉等處轉化為肝糖元和肌糖元,使血糖濃度維持在80-120mg/dL(0.1%)的正常水平;反之,血糖濃度下降時,肝臟中的肝糖元又可以轉變?yōu)槠咸烟顷懤m(xù)釋放到血液中,使血糖濃度繼續(xù)維持穩(wěn)定狀態(tài)。
人在長期饑餓狀況下或肝功能減退的情況下,血糖含量降低到50-60mg/dL,為低血糖,主要表現(xiàn)為頭暈、心慌、出冷汗、面色蒼白、四肢無力等癥狀。出現(xiàn)低血糖早期癥狀,又得不到及時的緩解,因為腦組織功能活動所需要的能是主要來自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而腦組織中含糖元極少,需要隨時從血液中攝取葡萄糖來氧化供能,所以會出現(xiàn)驚厥和昏迷等癥狀,
當血糖含量低于45mg/dL時,腦組織就會因得不到足夠的能量而發(fā)生功能障礙。
教師可適時提出下面的問題:
、俪霈F(xiàn)低血糖早期癥狀后,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能迅速緩解?
②出現(xiàn)低血糖昏迷癥狀后,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能迅速緩解?
、蹚娜鬆I養(yǎng)物質代謝的角度分析,造成人體肥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脂肪代謝與人體健康
教師可與學生一起討論脂肪肝的問題,可提問:你聽說過脂肪肝嗎?知道為什么會得這種病嗎?知道脂肪肝對人體帶來的危害嗎?
脂肪的來源太多時,肝臟就會將多余的脂肪合成脂蛋白,從肝臟中運輸出去,如果肝臟功能不好,或合成脂蛋白原料磷脂不足時,會使脂蛋白的合成受阻,脂肪不能順利的從肝臟中運輸出去,積累在肝臟中的脂肪會導致脂肪肝的形成,長期下去學會使肝細胞壞死,造成肝硬化。
3、蛋白質代謝與人體健康
提問:
、倌阌X得動物性蛋白的營養(yǎng)學價值高,還是植物性蛋白的營養(yǎng)學價值高?為什么?
動物性食物(如乳、蛋、肉)中氨基酸的種類較全,有些植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質,缺少人體的某些必需氨基酸,如玉米中蛋白質缺少色氨酸,賴氨酸和半胱氨酸,大米等谷類蛋白質一般都缺少賴氨酸。因此,植物性食物如果不好,就容易出現(xiàn)氨基酸缺乏,導致蛋白質合成受阻,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如只吃玉米和大米,由于必需氨基酸種類不全,蛋白質合成不能進行,結果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
、跒槭裁凑f在食物中摻食豆類可以提高其它蛋白質的利用率?
豆類蛋白質中賴氨酸的含量比較豐富,可以補充其他蛋白質的不足,所以摻食豆類可以提高其它蛋白質的利用率。
【二】
1、引言
從學生自身入手,設計一些與脂肪代謝有關的問題串,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從而引入脂肪代謝,比如教師可提問:
①你吃下的脂肪類食物,在消化道內被消化成哪些小分子物質?
、谥舅岷透视偷奈张c葡萄糖、氨基酸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勰阒廊祟惖闹疽话愣純Υ嬖谀男┎课粏幔
2、脂類代謝
。1)脂肪代謝
教師可從脂肪的來源、儲存、去路三方面引導學生討論,如可提出以下問題:
、僦舅岷透视驮谌梭w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②你知道為什么生物體以脂肪而不是糖元作為長期的、主要的儲能物質嗎?等等
最后教師可把學生討論得出的結論總結成課本中的表解。
。2)血脂和膽固醇代謝
血脂的高低是人體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學生關心的話題,有條件的話可讓學生參照我國正常成年人空腹時主要的血脂含量來衡量一下自己的血脂水平。雖然教材中沒有提及膽固醇的代謝,但膽固醇與人體的健康是學生比較關心的,有可能的話,可適當補充上膽固醇在人體中的來源與去路的問題。
教師提問:“膽固醇大部分來自動物及植物,少量在體內合成”,這句話為什么不對?”
膽固醇的來源:人和動物體內膽固醇,除少量來自于動物性食物外,主要在體內合成,其中肝臟是合成膽固醇的主要器官。因此說:“膽固醇大部分來自動物性食物,少量在體內合成”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膽固醇的去路:其一,參與構成生物體的組織,是細胞膜和細胞器膜以及神經(jīng)髓鞘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二,轉化為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化合物,如某些類固醇激素,如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維生素D、膽汁酸等。
3、蛋白質代謝
蛋白質代謝也可采用一邊結合學生自身實際,一邊總結細胞中氨基酸的來源與去路的方式進行教學,最后,把學生討論的結論歸納為教材中表解的形式。
在引導學生討論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的問題:
、偃梭w細胞中的氨基酸主要來源于哪些生理過程?
、谌梭w細胞中的氨基酸可用于哪些生理過程?
、蹫槭裁磧和⒃袐D、大病初愈的病人,在他們的食物應含有更多的蛋白質?
、墚a(chǎn)生尿素與排出尿素的部位分別在哪里?
、轂槭裁茨I臟功能不全或腎衰竭的患者不宜多吃含蛋白質高的食物?
、夼拍、出汗是排泄過程,那么你認為排便也屬于排泄嗎?
新陳代謝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生物體自我更新的過程,而細胞是新陳代謝的場所,這是同學們易忽略的,有的同學總認為人體的物質代謝過程發(fā)生在消化道中,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排泄是生物體把新陳代謝異化過程產(chǎn)生的最終產(chǎn)物排出體外的過程。搞清楚這些問題后,學生就容易理解下面這個問題:為什么排尿過程屬于排泄;而排出食物殘渣的過程就不能叫排泄?因為排尿過程、出汗過程是排出人體代謝終產(chǎn)物的過程,代謝終產(chǎn)物,如二氧化碳、水、尿素、尿酸是細胞內產(chǎn)生的;而食物殘渣是消化的終產(chǎn)物,而消化是在消化道內,即細胞外完成的。因此出汗、排尿過程是屬于排泄,而排便過程不屬于排泄,而稱為排遺。
⑦為什么肝炎病人要檢測血液中的谷氨酸-丙*酸轉氨酶(簡稱GPT)含量?
人體中有兩種轉氨酶的活性較高,即GPT(谷丙轉氨酶)和GOT(谷草轉氨酶),它們分別催化下面的兩個反應:
α-*戊二酸+丙*酸→谷氨酸+丙*酸
α-*戊二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草酰乙酸
正常人血清中GPT(谷丙轉氨酶)和GOT(谷草轉氨酶)的活性很低,急性肝炎患者的血清中GPT含量顯著升高,心肌梗塞時GOT的含量明顯上升,故血清GPT和GOT的測定有助于肝病和心臟的診斷和療效觀察。
肝臟中氨基酸代謝比其他組織中的氨基酸代謝活躍,這是因為肝臟中含有豐富的催化氨基酸代謝的酶類。正常肝細胞中的GPT很少進入血液,只有肝病變時,由于肝細胞的細胞膜通透性增加,或肝細胞壞死,GPT可以大量進入血液。所以,臨床上常用測定血清中GPT的數(shù)值,作為診斷肝臟疾病的重要指標之一。
、嘞胍幌,如果早餐只喝牛奶,吃雞蛋,這種早餐的食譜搭配合理嗎?如何改進?
、崛羧梭w在糖類代謝、脂肪代謝失調的情況下,主要依靠蛋白質作為主要的能源來源,你認為這種情況下人體的哪些臟器的負擔會加重?(肝臟、腎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225276.html
相關閱讀:高中怎么學好生物 高中生物疑難點解析